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放热现象存在于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的溶解、某些碱性氧化物(如CaO、Na2O)与水的反应等过程中.人的手指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如果放热的效应不是很微弱,实验过程中因放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就可被手的触觉感知,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某些物质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硫酸溶于水实验改进襄阳县竹条镇一中潘启(441100)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是用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来说明溶解过程伴随能量受比,从而分析物质溶解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个买验作了如下改进:取一支试管,将其外壁距DI/3以下全部均匀...  相似文献   

4.
1.物质溶于水时热量变化演示实验的改进 用温度计来测量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这种方法缺乏直观性,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改进,现象十分明显. 用玻璃纸制作3张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分别在2张上洒满水,将2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边,分别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一会儿教师拿起烧杯,学生可以看到加入硝酸铵的烧杯与玻璃纸因水结成冰而粘合在一起了,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加氯化钠的烧杯却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另取1张玻璃纸并铺满熔化的石蜡,立即将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面,教师拿烧杯,学生可以看到玻璃纸和烧杯是粘在一起的,加入氢氧化钠同体后再拿起烧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蜡受热熔化玻璃纸脱落,说明氢氧化钠同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5.
"物质溶解放热"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现象"中的实验.教材的做法是:先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然后取出温度计.加入NaOH固体,用温度计再测出混合物的温度.结果读数增加,从而说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当教师演示本实验给学生看时.只有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可以看到,可见度低,且趣味性不强.如按下面方法进行改进,则既可以提高可见度,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一般情况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NO3等,这是由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当温度升高时,平衡有利于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所以,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时有放热现象,它的溶解度却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它们的溶解度也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题型示例一 :反应热的含义及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判断【例 1】 下列变化过程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氨气化 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③浓硫酸稀释 ④氨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⑤酸碱中和生成水 ⑥FeCl3溶于水显酸性A .①②⑥    B .①②④⑥C .②⑥     D .②④⑥解析 :本题考查的关键点是对放热 (吸热 )反应及放热 (吸热 )过程的理解 ,只要抓住前者必需是化学变化 ,后者则主要是物理变化 ,则可速得答案为D .【例 2】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 ,显著地放热的是A .固体NaOH  B .生石灰C .尿素颗粒  D .固体NH4 NO3解…  相似文献   

8.
1硫在氧气中燃烧a.反应原理。S+O2SO2SO2有毒,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亚硫酸钠和水SO2+2NaOH=Na2SO3+H2Ob.仪器与药品。硫磺、锥形瓶、软木塞、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氢氧化钠溶液c.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d.操作步骤。①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磺,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点燃=图1②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锥形瓶里(锥形瓶内盛装约10mLNaOH溶液),塞紧软木塞,观察实验现象。①效果明显;②无污染产生。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非肉眼能观察得到,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又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比较二、韵语巧记物变化变都在变,有无新质来分辨;物变形变状态变,化变质变分子变;化变同时伴物变,物变不必有化变。三、疑难问答回.有发光、放热、变色或者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是应该注意:(回)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以上现象;(2)具有以上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以小气泡放出,都是物理变化。2.爆炸一定是化学…  相似文献   

10.
一、气体溶水的原理气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与固态物质相似,气体进入溶液后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解程度最大.其溶解度常用1L水所能溶解的标准体积(L)来表示,但和固体不同,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水是强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如NH3、HX、SO2等气体易溶于水,而H2、O2、N2、He、CH4、C2H4、C2H2等非极性分子则难溶于水.但是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除单纯的物理溶  相似文献   

11.
<正>一、蜡烛的燃烧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石蜡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石蜡不完全燃烧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炭黑等。(2)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而后汽化的石蜡蒸气燃烧,火焰分3层,包括外焰、内焰和焰心。燃烧时若产生黑烟是因为石蜡中的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3)验证有水生成的操作:点燃蜡烛后,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则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  相似文献   

12.
例1草酸钙(化学式为CaC2O4,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能分解.小红同学为了探究其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一、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物理方法.分离溶解性不同的固体的混合物(一种难溶于水,一种易溶于水)用过滤的方法.操作过程:溶解→过滤→蒸发.即先将混合物溶解于水,过滤,在滤纸上收集到难溶于水的物质,然后蒸发滤液,使易溶性物质结晶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一)热膨胀1.规律: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的时候膨胀,在温度降低的时候收缩。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得较大,气体膨胀得最大。应理解:(l)“一般”物体,不是“一切”物体。有些物体反常,如水在0℃~4℃时热缩冷胀。(2)温度“升高”不是“高”。温度“降低”不是“低”(3)“相同条件”指的是:①相同体积;②相同的温度变化。2.技术上的意义(1)不同物质的膨胀能力不同:制成双金属片等。(2)物体热胀冷缩受阻,会产生很大的力,技术上,要防止这种力的破坏作用。3.常用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热膨胀1.规律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的时候膨胀,在温度降低的时候收缩。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得最小,液体膨胀得较大,气体膨胀得最大。注意:(1)“一般物体”不是“一切物体”。有些物体反常,如水在0℃~4℃时热缩冷胀。(2)温度“升高”不是“高”;温度“降低”不是“低”。(3)“相同条件”指的是:①相同体积;②相同温度变化。2.技术上的意义(1)热膨胀对人们有益的利用:如双金属片。(2)物体热胀冷缩受阻,产生力的破坏作用,要防止,如铁轨间留空隙等。(热胀冷缩是无法防止的)。3.…  相似文献   

16.
一、放热1.凡是可燃物(如硫、磷、木炭、铝箔、细铁丝、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均有放热现象.2.有的物质溶于水时也会放热.如生石灰(CaO),浓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等溶于水时均放出大量的热.二、发光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2.镁带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均发出耀眼的白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发出耀眼的白光).三、火焰1.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硫在氧气中燃烧,则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3.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  相似文献   

17.
<正>考点速览考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1)颜色、气味、状态:在常温、常压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空气的密度是1.293 g/L,故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3)溶解性:通常状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只能溶解约30 m L氧气。  相似文献   

18.
1 产物鉴别中的易错点 1)卤代烃中卤原子的鉴定 ①步骤(含试剂):取少量卤代烷,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或加热,冷却,加硝酸酸化,加硝酸银溶液,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一、复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3.了解结晶现象,能说出一些常见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有关物质的溶解度.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复习要点(一)溶液的概念、组成与特征1.概念: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组成:溶质和溶剂.溶剂:.溶质:.要注意的是,溶质和溶剂是对溶液而言的,单独的一种物质不能叫做溶质或溶剂.溶质和溶剂的确定:(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和…  相似文献   

20.
常天才 《天中学刊》2001,16(2):117-117
在高中化学 (试验修订本 )第一册“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中 ,有这样一个讨论题 :将 342 g C12 H2 2 O11(蔗糖 )溶解在 1 L 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为 1 mol/L?该问题的要点是理解固体物质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后 ,水溶液的体积将发生变化 .若增加一个小实验“固体物质溶于水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为此 ,笔者设计了该实验 .1 实验用具校准的 1 5m L 或 2 0 m L 刻度试管 ,感量 0 .1 g托盘天平2 实验步骤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溶质 ,用 3× 1 0 cm的纸条叠成的纸槽小心地将溶质送进盛有一定体积水的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