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由白睿文、陈毓贤翻译的王安忆的《长恨歌》出版以后,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英语世界屡屡获奖。这些认可充分证明了译本的质量,两位译者成功地将《长恨歌》引介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固有的巨大差异,译者在处理文化移植和文化缺省信息补偿方面仍略有瑕疵。文章从深度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长恨歌》英译本中文化移植和信息补偿的优势和不足,阐明翻译应当将文本置于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和语言语境中,才能让因文化差异而缺席的意义重新在场,才能让译文读者完整地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翻译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是作者、译者、读者与文本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副文本有助于客观、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等各种丰富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借鉴副文本理论,比较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文心雕龙》英译本,可以发现副文本发挥着折射原作价值、彰显翻译思想,满足读者期待、阐释文化价值,提供背景知识,凸显文化语境的作用,引导和影响着译文读者感悟《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第三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颁奖典礼日前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伊万·西梅年科凭借翻译作品《孟子》一举夺得"古典文学翻译奖";马丽娅·谢梅纽克因翻译《长恨歌》摘得"现当代文学翻译奖";"诗歌翻译奖"获奖者为娜塔莉娅·奥尔洛娃,其翻译作品为白居易的《百绝句》;此外,"出版社奖"的殊荣落户俄罗斯TEXT(TEKCT)出版社。"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是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设立的。2015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本作为非文学文本中的一种,文体特征明显;历来非文学文本与文学文本跟非文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样界限明显,而《翻译综合法》一书则认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区别不是单纯的两元对立,而是对表达范式的一种逐渐的偏离,如果依靠《翻译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将法律文本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同样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同时借助文体学下的认知文体学和功能文体学的理论观点,即文体能够产生的认知效果和功能,对法律文本进行翻译批评和翻译质量评估,有助于明晰中英文法律文本在文体上的异同,同时也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探讨现代文体学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上海的"文学怀旧"热潮是官方文化导引方向和商业文化消费模式的合谋,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文本"的一个特例,既体现出对于怀旧热可贵的反思态度,却又未能完全独立于消费文化的牵制之外。本文通过反思这一"反思型怀旧"文本,从小说的三个中心意象及其兼含反思性与消费性的矛盾特质来挖掘《长恨歌》丰富复杂的文化态度,以及这部作品对于构建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鸿不认可李杨恋情,尤不认同《长恨歌》的赞美,写《长恨歌传》以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引导读者摆脱情的羁绊,用政治眼光解读诗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有文本、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价。  相似文献   

9.
将王安忆的《长恨歌》放在女性文学的坐标中进行考查,探讨了其文本的存在价值;《长恨歌》是疏淡了意识形态的女性之作;是女作家空间思维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女性日常自我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比较文学接受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由《长恨歌》到《源氏物语》之《桐壶》一帖的变异。在唐风文化盛行的日本平安朝,紫式部熟读《长恨歌》,并通过日本传统文学价值观的过滤性吸收,最终创作出《桐壶》。《桐壶》一帖甚至整个《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文学的远离政治的传统。这种文学审美与《长恨歌》的讽喻,乃至中国的"经世"文学都相去甚远,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1.
A study on Eco-translatology start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00 s aims at studying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a translator and eco-translation. It requires translators to acclimatize themselves to translating ecosystem so that their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may follow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which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versio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writer, the translator and readers, the culture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shows the harmony of eco-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Wang Zuoliang's translation of Of Studies in light of eco-translatology.  相似文献   

12.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单位的问题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经思考,从四大角度分类如下:否认翻译单位的存在;功能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角度;篇章修辞学(结构语义学)角度;功能交际角度。这是对传统翻译单位划分方法的大致归类和总结,以方便我们进一步研究秋列涅夫(ТюленевС.В.)翻译单位思想的创新性。秋列涅夫翻译单位思想独具创新,其目光投向翻译过程,注重原文和译文的对应,把翻译单位当作是一种过程,认为翻译单位是转换素(Транслатема)。这不仅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而且在理论上把翻译单位当作翻译过程来加以研究,为翻译单位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把转换素当作翻译单位在翻译教学上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对于系统研究机器翻译中程序的处理过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佐良先生翻译的《雷雨》英译本紧扣原作情节,语言灵活自然、准确把握人物内心和性格的丰富性,有效"还原"原作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原著中大量反问句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特色的语言,王先生娴熟地运用他精湛的三大翻译思想:文化意识、神似和读者至上,从而在英译本中尽显原作精髓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16.
洪深根据王尔德名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译而成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剧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与艺术成功,但是在当时以新文化救中国的时代洪流中,站在时代前沿的洪深,对王尔德该剧中的唯美主义元素的接受出现了部分的"不应",其结果之一就是无意中将原剧中的唯美主义者奥古斯都勋爵改编为一个中国式的"王八"形象。  相似文献   

17.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活动,其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缩小文化差异。运用异化译法进行翻译,能向译语读者传播原语文化,激发读者学习未知的原语文化,有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有利于文化传播,促进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9.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罗耀慧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85-86,106
目标语读者主要通过译本了解原文,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对译作的翻译策略进行评估,能增强译者的翻译策略意识,进而提高翻译质量。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翻译策略。通过运用具体实例从词汇、文化和语篇等角度分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中译本,得出该中译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的结论。最后,对该策略进行了评论,认为应该视情况而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