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以传统体育保健八段锦为锻炼手段,探讨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效果,为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及全面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将60名自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八段锦组(30名)。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八段锦组每天集中练习八段锦3遍,约60分钟。每周5次,练习时间3个月。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对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跑进行测量。结果:八段锦组锻炼前后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八段锦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较好的锻炼与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2.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运动项目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将这一宝贵民族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值得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该文通过论述八段锦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展现出八段锦在现代的独特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八段锦的发展历程、功法特点和养生作用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八段锦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气功八段锦健身效果的文献进行整理,旨在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传统的保健方法预防、缓解和治疗疾病。研究认为,老年人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调整心理状态,延缓衰老。促进老年人的全面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4.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八段锦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加八段锦锻炼,身体价值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PMOS指数等指标在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可以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月娟  王勤 《精武》2012,(30):80-80,82
大学新生作为一个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群体,由于环境、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因素的改变,一部分大学生会表现出虚弱无力、食欲不振等气虚体质的症状。因此,需要及时的通过运动、饮食、心理调适等来改善。八段锦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保健项目,对改善气虚型体质有着明显的效果,本文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大学生中气虚型体质新生的健康促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八段锦功能、实施策略的深入分析。以期为提升大学新生的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健身气功·八段锦在中学中推广的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身体反应来提升健身气功·八段锦在中学开展中的实际研究.  相似文献   

7.
最早出现于南宋《夷坚志》中的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养生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保健操法,因其歌诀易上口、健身效果显著而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八段锦的功法只有八式,但流传至今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新编八段锦则是在传统八段锦的基础上继承其动作简单易学等优点,发展成为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简单便捷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健身气功八段锦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体育价值,符合国家重视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要求,是落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具体举措。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公体课为考察点,发现健身气功八段锦在高校教学中存在学生记忆困难、教学方法单一、评价过程简单、忽视文化传承等问题。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八段锦教学应采用慢功快教,注重练养合一的教学方式;以分组教学和模拟比赛来丰富课堂;以技术动作为载体,传承养生文化;立足学生学、教师教和课堂实况3个维度进行课程的综合评价。实施成效:学生充分了解健身气功八段锦独特的养生和锻炼价值后,养生功理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度明显提升;学生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关注度上升,自主锻炼积极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
郑贞 《当代体育科技》2020,(2):21-21,24
本文通过对社区中习练2个月八段锦之后的老年人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出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于中老年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习练八段锦可以有效改善中老年人四肢力量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让中老年人动作更加灵活,平衡能力及神经反应能力都有着明显的提升,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进行习练,值得在各社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白彦荣  李金龙 《精武》2014,(36):208-209
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八段锦的源流及其功法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与研究,归纳整理出八段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为八段锦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整理创编的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中国健身气功的养生价值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在养生、养心、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方面都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值得推广的养生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12.
最早出现于南宋《夷坚志》中的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养生气功之一。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养生保健探法,因其歌诀易上口、健身效果显著而广泛留传于民间,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八段锦的功法只有八式,但流传至今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新煽八段锦则是在传统八段锦的基础上继承其动作简单易学等优点,发展成为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有针对性的简单便捷的养生功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机制、利用交叉学科优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崂山道家养生理念为指导,以运动保健研究为侧重点,从《五禽戏》《八段锦》入手,以动画手段复古再现其演练过程,使崂山道家养生理念运用于现代社会,达到自我养生、普及运动保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如今健康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工作等压力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八段锦”功法能强健五脏,通过改善五脏功能,起到调整人体情绪,调节心身健康的作用,为了使大家了解八段锦功法,对身心以及养生的益处,有助于修心养性,促使人们心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问:什么是体育保健?答:在人类与疾病和衰老做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健身方法.体育保健是指通过自我运动锻炼,达到增强体质、推迟衰老,防病延年的一种有效的保健方法.体育保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族形式的保健手段,如太极拳、太极剑、五(?)戏、八段锦、易筋经,保健功筹,共中太极拳、太极剑和五(?)戏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桂林市社区老年人八段锦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桂林市社区老年人对八段锦运动的认识水平较低,老年人练习八段锦动机明确,锻炼时长偏短,缺乏场地设施,八段锦健身指导员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该项运动的普及度较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问题的存在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加大八段锦宣传力度,加强健身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场馆设施,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增加八段锦练习时长等,以便更好的推动桂林市社区老年人八段锦运动的开展,使其发展脉络不会中断,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英子 《健与美》2023,(5):119-121
八段锦结合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可以达到健身、强心、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生活在重重压力下较为浮躁的现代大学生以及备受各类慢性疾病困扰的老年人来说,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可调整人体内的阴阳、脏腑、经络,达到调节情志、强健身心延年益寿的作用。鉴于此,文章将对八段锦的健身作用进行分析,首先对八段锦的涵义和特点进行基本论述,其次介绍八段锦在健身方面所具有的效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姜惠 《中华武术》2004,(12):33-33
中国古代的保健术是我国流传年代最远、发展地域最广、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最大的古代运动,它发端于四千多年前的“制舞而民不肿”的传说,西汉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宋代“八段锦”的出现,更为之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走向动静结合、讲究时效的发展道路。明清时期保健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日趋完善、成熟,并形成了三大体系,即以保健养生为目的的五禽戏体系,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八段锦体系,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易筋经体系。这三大体系互相渗透,各有所长,近现代的医疗保健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定茜 《体育世界》2011,(4):103-10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西安市部分高校开展八段锦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调查的西安市8所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的现实需求,八段锦教学的师资结构较为合理;成为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在西安市部分高校开展的有力保证;通过八段锦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在于掌握健身知识和强身健体,满足了大学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能够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6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旨在探究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效果,并针对注意力、动觉方位知觉两者与动态平衡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究动态平衡与运动认知功能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