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概念入手,对我国竞技武术的“竞技”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认为:竞技武术的发展依赖于奥运目标,但是,竞技武术最根本的目标却又不局限于奥运赛场,指出了竞技武术“竞技”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试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以人为本"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体现竞技体育本质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征."以人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运动员为本、以竞技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为本、以竞技体育的"欣赏者"为本.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后,中国武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开始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在与世界体育接轨的过程中,武术向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同源却不同流的发展局面。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竞技武术的产生是中国武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并非武术未来发展和走向世界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直以来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争论以及武术管理各方在武术未能入奥后关注重心的转移问题,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了竞技武术到底是误入"歧路"还是武术发展的"正途"。提出:现代竞技武术虽然存在"继承传统不够"等种种问题,但它并无"原罪"。虽然竞技武术尚未能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它依然是武术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不能当成"歧路之羊",除之后快。如果过去武术发展曾有"过于西化"、"舍己从人的亲和西方"和"去传统化"的倾向和实质,现在则是到了警惕对传统和民族性的"盲目自大"和"去竞技化"倾向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创新学、市场营销学、运动训练学、武术理论基础及奥林匹克运动等有关原理,对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竞技武术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必须树立全球意识;在发展观念、武术科学理论、竞技技术、武术教学训练方法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超越竞技武术的新型发展体系,促进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现代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在西方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统一规范而发展起来的竞技化的武术体系。在世界体育呈现出东西方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立足于现状,科学合理地发展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使它们比翼双飞,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2008-2011年是竞技武术研究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未能如愿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为此学者们对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与反思,同时研究的目光也不仅仅局限于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这一主要目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科研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的研究方法日渐科学化和精细化;武术竞赛规则的研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竞技武术理论研究逐步趋于理性化和辩证化。作为竞技武术两大主要运动形式的套路和散打,除具备以上四个竞技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之外,还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在积极向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靠拢的同时,竞技武术套路研究更加注重对传统武术精华的吸收与表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寻竞技武术套路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日益凸显;增强技击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研究的热点;在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科学化领域,日渐加强对运动损伤、竞技能力和体能的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研究日渐向科学化、纵深化发展;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成为研究的主流;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生理生化分析成为研究的新趋势;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分析的研究上升到新高度。展望未来,竞技武术研究必将继续深入探讨或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积极探索与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相吻合的武术奥运竞赛新模式;其二,积极探索竞技武术套路市场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竞技武术市场化发展的整体推进;其三,加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对接的研究,为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汲取养料,促进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和谐共融;其四,建立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体系,借鉴现代体育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8.
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项体育运动,在套路中谈论美学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作用的逐渐减弱,人们的审美倾向逐渐趋向于它的艺术价值等方面。比赛中用美学价值来评定武术的技术水平,对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和运动员的演练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竞技武术套路这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它充分体现东方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体育科学化的推动下,武术套路以其独特的风格加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有已50多个春秋的历程。然而,伴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快速崛起,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中存在的弊端愈来愈尖锐。理论上的困惑和现实的窘迫,迫使我们对竞技武术套路进行反思。文章立足于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价值的消退这一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问题症结之所在,进而希冀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入手,从文化分化、文化涵化的角度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竞技武术面临困境的文化实质,从更深的文化层次上指出竞技武术发展中应秉持的原则,从而摆脱目前的尴尬局面,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的本质是永恒的,其功能和形式是可变的,是随着武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武术的功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竞技武术具有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功能。它的产生是对武术众多功能的丰富和发展,这将有利于武术体系的完善和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规则的变化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走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点总结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从中发现影响竞技武术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的试用已有两年的时间,其试行情况及问题急待武术工作者去研究,以求为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为竞技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文化学研究方法,论述了传统社会中武术凭借良好的大众化发展成就了武术的辉煌,而反观当代,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则面临着诸多挑战。对于当代武术的大众化发展,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只有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并满足当代大众的需要,对自身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大众化发展,从而摆脱武术在当代所遭遇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现在竞技武术关键症结就是缺乏武术的“真”。“真”是武术的生命线,是武术的本源。武术的“真”需要在技击中去追求,需要在实践当中去体现。由此,改变现在的武术竞赛模式,会使武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再次焕发青春。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比传统武术散手与现代散打运动的文化特征,分析散打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困惑,提出现代散打应当在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真正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在维系传统中寻求创新,使现代散打运动成为一项具有文化传统特色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武术竞技运动,为中国文化腾飞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近代武术体育化最核心的问题是丧失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基于为武术发展“寻根”的目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中西方格斗特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格斗最大不同在于运动反应的生理基础的不同:西方格斗主要依赖视觉感受器,而中国传统格斗术除了视觉感受器,更强调触觉感受——反应的作用。以此为基础,东西方格斗在反应速度、时空特征、运动路线和运动方法等都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武术格斗体现的是道家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的确立为中国武术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现代武术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对武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明确其复合结构功能价值,提出从文化的角度对武术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为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指明方向,供武术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