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苹果酸脱氢酶(MDH)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体内,是生物体进行糖代谢的关键酶之一。在辅酶Ⅰ(NAD~+)或辅酶Ⅱ(NADP~+)的作用下,能够催化草酰乙酸和苹果酸之间相互转化。虽然目前真核微生物中MDH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对原核生物中的这种酶却鲜有报道。因此,有必要对MDH的相关研究信息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这种酶的功能。本文综述了细菌相关研究的各种数据信息,进一步挖掘MDH的分子多样性,包括分子量、低聚态、辅因子与底物的结合力,以及酶反应方向的差异等。通过对不同细菌来源的MDH的晶体结构的分析,可鉴别底物与辅因子结合的部位以及形成二聚体的重要残基。对这些结构信息的了解将有利于指导研究人员对酶的结构进行修饰从而提高其催化能力,比如增加酶的活性、辅助因子的结合能力、底物特异性和热稳定性等。另外,本文通过分析比较MDH系统发生树的重建,将其蛋白超家族分成两个主分支,同时在古生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等不同细胞的MDH之间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2.
铝是地壳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在pH低于5.5的酸性土壤中,部分含铝矿物中的铝会溶解进入土壤溶液,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些植物能够进化出耐铝机理以制抵抗铝毒害。其中,铝诱导根系分泌有机酸阴离子(包括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是证据最确凿的机理之一。分泌到胞外的有机酸阴离子可以通过螯合作用解除铝毒。编码铝诱导柠檬酸和苹果酸阴离子分泌的转运蛋白基因已被鉴定。同时,众多证据表明这些基因的表达调控与植物耐铝性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植物耐铝机理,特别是铝诱导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阴离子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编码有机酸转运蛋白基因的鉴定,以及对这些基因表达调控的理解。本文也对调控有机酸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可能的信号通路作了讨论,并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江苏种群橄榄蚶不同个体的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酶、醇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8种同工酶进行分析,得到基本图谱,并对其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了21个基因座位、38个等位基因,其中有11个基因座位(Me-1、Adh-2、Adh-3、Ldh-1、Ldh-2、Amy-1、Amy-2、Est-2、Sod-2、Cod-1和Cod-2)为多态,多态座位比例(P)为0.5238,该比例接近一般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多态座位比例,表明江苏种群橄榄蚶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泥炭藓属植物5个种10个居群的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带共6条,MDH-5和MDH-6在5个种中均可见,其酶带明显,染色较深,说明酶活性较强,可以判断MDH-5和MDH-6为共有特征带。泥炭藓有酶带2条,卵叶泥炭藓有酶带5条,加萨泥炭藓有酶带6条,多纹泥炭藓有酶带4条,尖叶泥炭藓有酶带4条,通过SPSS系统聚类表明:泥炭藓属5泥炭藓植物种间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5.
蒋明  郑君利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3):44-48,56
根据GenBank发布的几丁质酶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从叶片cDNA中克隆到了番茄几丁质酶基因,并命名为LeCHI,基因在NCBI中的登陆号为FJ849060。测序结果表明,LeCHI编码区全长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RT-PCR检测表明,LeCHI基因在根、茎、叶和花蕾中均有表达。序列比对结果表明,LeCHI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同科的马铃薯、辣椒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方面的基因调控及其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分析其介导基因调控的详细机制提供参考。同时,阐述了非编码RNA与牙髓干细胞二者的关系,总结了非编码RNA对牙髓干细胞的作用,并就非编码RNA对牙髓干细胞调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发布的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分别从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的花瓣基因组DNA和cDNA克隆到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定名为OvCHS,序列已上传至NCBI数据库,登陆号为EF408918。序列分析表明,OvCHS基因的基因组全长为1263 bp,具一个75 bp的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1188 bp,编码395个氨基酸。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查尔酮合成酶基因AtCHS比较发现,两基因编码区有135个碱基不同,相似性为88.64%,氨基酸序列中仅16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相似性达95.95%。  相似文献   

8.
初步探索了罗非鱼肝脏原代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培养基中外源添加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酸(16:0,18:1 n-9,18:2n-6,20:4 n-6,20:5 n-3和22:6 n-3)对其与脂类代谢相关基因(LPL、MDH和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60 g,2 min,1次和30 g,2 min,2次的离心条件获得较高细胞产量及纯度;随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增加LPL和PPARαmRNA表达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MDH则波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能够转录为相应的信使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非编码区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0.
基因重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基因组进化密切相关,是基因组和遗传系统分化的重要推动力.目前针对原核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中的重复基因的系统研究还很少.本文以四种具有不同GC%含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用CodonW软件对各基因组中完全相同的功能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进行分析,用CD-hit软件对各基因组中以80%为阈值的重复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基因中普遍存在基因重复序列,其比例占到2.77%~7.03%.对序列完全相同的功能已知基因的分析表明其序列长度分布在50bp到1000bp左右的范围,多数长度在500bp以下;功能分析表明所研究基因组中大部分重复基因与转座酶有关,还有少量的编码转移酶、水解酶、跨膜蛋白、阻遏蛋白等.对各基因组中重复基因中序列完全相同的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这些多拷贝基因坐落在基因组中某一特定区域并集中分布,展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本文的尝试性工作将为今后原核基因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在现有的阿英著作目录、《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和《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尚有8种10册阿英编著未著录。这些编写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书对于了解阿英早期的文艺思想、史料学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全文对此逐一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对吴家荣《阿英著作年表》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3.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5.
以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审视阿Q,笔者发现阿Q的无意识很值得挖掘.本文以作品材料为据.从阿Q的食色本能与醉梦状态两方面对之进行阐析,以求对加深理解这一典型人物和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7.
<阿金的眼泪>利用一位已届中年的中国孝子阿金在老母颤巍巍的棒打中突然流泪的情节.再度关注了挣扎在中西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下的中国青年移民的生活状况.眼泪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涵义,阿金是由于突然意识到潜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失去而哭泣的,即将与息息相通的文化母体相分离的痛苦与害怕让阿金突然失控并当众流泪.  相似文献   

18.
章通过对吴妈这个陪衬人物的三维时空框架的思维构建形式及陪衬效果的论述,深刻阐明:虽然吴妈在《阿Q正传》中是个陪衬人物,但对阿Q形象的补充、对作品主题的充实和深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艺术效果。她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过了人物本身的陪衬角色。因此,吴妈是《阿Q正传》中不可或缺的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19.
运用社会语言学中关于权势(power)和同等关系(soidarity)的有关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不同层次分析《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和周围其他人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言语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言语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