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  相似文献   

2.
唐顺之编纂的大型古文选本《文编》旨在授人以古文之法,本文通过对《文编》选文及评点的研究,揭示出唐顺之“文法”说主要包括“文必有法”、“有法之法”和“文无定法”这三个层面的内涵.《文编》的编选勾勒出自秦汉至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创作正统,唐顺之的“文法”说正是对此古文传统的总结和继承,为清代集大成的文法思想作了理论铺垫.“文法”说是唐顺之文学思想中最为成熟和重要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3.
方东树《昭昧詹言》核心的诗学理念是“以文论诗”,这一理念长久以来未获重视,甚至一度还被认为因袭桐城先辈之窠臼而具有保守性,由此受到贬低。但是方东树的“以文论诗”具有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与传统诗家以文论诗的比较方面,方东树的“以文论诗”更为细致、全面、深入,更注重脉络构建。在与桐城前辈诗文观念的比较方面,对方苞,方东树在其“义法说”中添加了立诚、文法、道德等内容,对其尚略倾向有了笔法、章法、句法上的细致说明;对刘大櫆,方东树从创作与鉴赏入手,分析了诗与人的关系,变刘大櫆的神、气、势、法为学、才、法、识之排序,提出以顿挫之法相济,强调外部气韵;对姚范,方东树继承其创意造言的观念,提出专一用功而后博学诸家的学诗取径,去除“援据”,强调“序题”,更强调古文对诗歌创作的塑造提升作用;对姚鼐,方东树绕开其“考据”之说,重铸“文、理、义”来强调诗歌之内核与外壳,承接其“阳刚”之美的论述,又对可能造成的弊病和补救方法进行创造性说明。整体而言,方东树的“以文论诗”在打通诗与文二者关系、对桐城家法之继承与创新、丰富传统诗学之内蕴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初的行卷古文存在“立则”和“开道”两种倾向。前者以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古文多以“六经”为准的,试图为君臣定制定行为准则,展现出欲为帝王师的姿态。后者以柳开、张扶等为代表,试图希望以古文言说天地之道及仁义礼智信等“儒行”,继而使自己的古文获得与“六经”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六经”,达到成为“圣人”的目的。张扶等士子抱有“言天地之理不当使人易度易揣测”的想法,力图以古涩之语生成深奥的意义。把握这两种倾向,对于今人窥视当时的文坛以及理解“传道明心”等古文理论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一个主要由安徽桐城籍作家组成的散文流派逐渐崛起于文坛,它吸收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师法古文的精、气、神,倡导散文的“义法”与“义理”,致力于自身的散文创作,这就是桐城派。桐城派人数之多,其散文创作的声势和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鲜见的,以至于时人发出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慨叹。  相似文献   

6.
一字妙评     
古人评诗论文,多有妙语。南宋学者李耆卿《文章精义》两处只字评点,更可谓精妙之至。其一处:“论语气平,孟子气激;庄子气乐,楚辞气悲;史记气勇,汉书气怯。”我们知道,《论语》主要记载孔子言行,语言简洁凝炼,用意深远,尤其有关教育教学,多精理名言,心平气和,循循善诱,表现出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风格,故说“气平”;孟子却不同,他以雄辩见称,言辞富于鼓动性,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锋芒毕露,所以说  相似文献   

7.
书序是一种传统应用文体,定型于秦汉,以叙书为主、叙人为辅,以叙带议,满足导读功能。在北宋士大夫高扬的文人精神下书序文转换了焦点,知人论文、重德叙理,形成了议论主导体式和意理化抒情。在“体用”之学新观念的引导下,宋序融合德业与文,改革了唐序人书分离的三段论模式。随着书序体衍化,原初的著述序更新为多元文体集序,在文法上汲取古文笔法、融合骈散句式,使书序由依附主文本的说明文字转变为融合众理、独具风格的成体之文。以诗文集序为代表,主于论理而忽略书旨,接近了“破体”的边缘。北宋书序的体制转变蕴含着深刻的文体创新规律,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戴震提出的“二气”说(本受之气、所资以养者之气)是他在本体论上超越前贤关于气论的独特创获,此论不仅深化了传统气化流行的宇宙观,而且使其新伦理思想获得了坚实的形上理论的支持。由本体论上“二气”的辩证统一关系到伦理观上理与欲、自然与必然、内与外等完美结合,再到认识论上凸显联结“二气”的“智”,体现了戴震哲学思想的严密性和整体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字学、文献学和中国散文发展史的角度 ,对文章理论观念内涵、外延及其创作实践中所呈现的复杂多变现象加以辨识 :一辨“文”即形色之美 ,“章”即音声之美 ,“文章”为“自然文章”、“政化文章”、“书辞文章”之总称 ;二辨书辞文章的“文”、“笔”、“古文”三种文体观念及体性之别 ,现代散文文体发源于“古文  相似文献   

10.
感叹淋漓、感喟深长、感慨呜咽,是构成欧阳修散文“风神”宕逸、情韵悠长的重要元素。这一特征在欧阳修散文不同文体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序文、记文、碑铭墓表及史论等文体,皆情出肺腑、缠绵悱恻,感人尤深,此既有得于“史迁风神”之濡染,也愈增“六一风神”情韵悠长的古文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1.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活跃在诗坛上的一个名声很大的文学流派。最早以“派”指称该集团的人是南宋初期的吕本中,到了元代,方回又将该派人物努力学之的杜甫列为此派的鼻祖,因有了所谓“一祖三宗”(杜甫以及创派人黄庭坚、重要领导人物陈师道、陈与义的说法),其时以黄庭坚更负盛名。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时文风气大变,为此朝廷屡次下诏厘正文体;清代统治者鉴于时文的艰深之语及诡异之辞有碍“代圣贤立言”,亦多次加以干预,至雍正十年明确提出“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以抵制“异端”思想和骈俪之风入侵时文。此一衡文标准意在考察士子的道德修养,将理学家提倡的气禀清浊与才性贤愚理论运用于科制中,以时文是否具有“清”的风貌甄别士子品性的优劣。衡文标准的确立,影响了清代文风,诗词、古文、律赋乃至骈文理论与创作也遵守这一规范,清代文风的官方建构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统治文坛的是前后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卑视当世,盲目崇古.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恶劣影响。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对复古派“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的文风大加鄙薄,主张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提倡唐宋古文.因而被人称为“唐宋派”。这个文学派别实际是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词学造诣极高,在晚清词坛独树一帜。他以白石、叔夏为法,追求清空澹雅以致耆卿“疏宕”的美学趣味。他继承白石幽韵冷香、骚雅峭拔的词风,大抵体现在自立新意、用事合宜、遗貌取神、波澜开阖、淡而丰腴五个方面,又有所拓展,主张清空应是意趣、骨气的圆融,“文”“质”的并举。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晚清名家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代表作?春觉斋论文?,在承续前人观念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以“读书”“明理”“宗道”为核心概念的古文理论,而这三者皆由“理”字贯通。 “理”在文中的内涵既表现为圣贤经传,尤其是儒家经典著述中的修身、知世、明道之理,也表现为人生阅历背后的世事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 另外,“理” 对古文创作既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作为文章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更是写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内涵。 因此,以原文为本对“理” 做探究、阐发,对理解林纾的古文创作思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9.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朱梅崖生平以古文大家自期,论文主张“立诚为本”,轩轾文体皆本之于这一主张。他的古文出醇古冲淡之气,不足的是经世精神不足。在乾嘉考证之风盛行、骈文复兴之际,梅崖不仅一枝独秀,而且不懈传授古文,在闽赣一带形成了一股古文风气,其价值、地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