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是孩子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自制力差等而造成的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称为“过失行为”。幼儿的过失行为往往没有预谋或不良动机,所以又称“无意过失”。无意过失后果虽不严重,但会造成他人一定的损失和痛苦。作为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无意过失。首先,要冷静地面对孩子的无意过失行为。孩子的过失行为常令家长烦恼和气愤。一个人在恼怒中情绪容易激动,处理事情就会有失偏颇。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冷静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从孩子“消极”的行为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对孩子的过失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如冬天到了,孩子怕金鱼在冰凉的水里冻坏身体,就兴致勃勃地把金鱼缸搬到外面去晒太阳,由于人小用力不当,玻璃缸摔坏了。这时如果家长把孩子揍一顿,显然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2.
幼儿因为认知、经验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在一定意义上讲,幼儿发生过失行为的时刻可称为关键时刻,家长处理得当与否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幼儿的过失行为,家长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引导呢?一、要区分过错和过失行为过错和过失两者有实质的区别:前者是指人为地、故意做出错误的或者有害他人的事情,而后者则是指不留意间、不当心时无意识地产生的错误行为。作为家长应当正确区分其不同性质以及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分寸地实施教育。如果不能正确区分孩子的过错与过失,责罚失当,将会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扼…  相似文献   

3.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能否在准确把握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批评孩子,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讲究批评的艺术会使孩子改正错误,奋发上进,反之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有效呢? 一、弄清情况,讲明道理。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年小,即使讲道理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在孩子有过失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过失的结果上,而忽视了孩子造成过失的原因。想帮妈妈做事情而打碎盘子与想偷吃东西结果打碎盘子其行为的性质显然是不同的。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很想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或许是出于好奇.这就需要做家长的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有过错时说:“别管他,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做。”这里,家长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过的一个著名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惩罚”。这就是用儿童自己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们的自由,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让孩子在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受到教育。这一教育法则可取否? 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要看它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效果是否统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然后果惩罚”的教育法则,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家女儿瑶瑶现在即将进入中班,可是我发现从来不撒谎的她最近总是撒谎。对此,我该怎么办呢?(瑶瑶妈妈)A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把儿童的撒谎行为大致分为两种: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过失撒谎是指孩子没有撒谎的动机而做出的行为。比如有幼儿说:我家有那么大一架飞机我有只小白兔(其实,他的小白兔是书包上的小白兔图案)等。对这样的过失撒谎,家长不必在意和担心。随着孩子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中,孩子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即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据观察,学龄前儿童在一天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不出现任何过失的。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过失?孩子出现过失以后,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呢? ——因生理发展的特点而造成。比如,有个3岁多的男孩,早上喝完牛奶,原想把小碗放在桌上,但想不到失手打碎了。一般来说,这往往是因为幼儿目测能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大脑操纵小肌肉群的能力弱而造成的。对这种原因造成的过失,家长不必过分责备。在处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孩子将餐具放回桌上的努  相似文献   

7.
许多家长都知道,惩罚跟奖励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但孩子犯了错,不少家长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惩罚孩子。言语批评只是惩罚教育的一种形式,惩罚还包括承担错误损失、将功补过、弥补过失等。有些家长错误地将惩罚理解为“体罚”,有  相似文献   

8.
究竟在教育活动中需不需要惩罚,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同的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我认为,当孩子犯错误或出现行为过失的时候,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这种惩罚不该是消极的,要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凤娟 《山东教育》2003,(33):44-44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期,这时候的孩子活泼可爱,但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也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出现不合逻辑和情感的“过失行为”。常听家长这样抱怨:“我的孩子常搞破坏,许多好端端的东西都让他给拆了。”“我的孩子太调皮了,经常捣乱。”……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行为呢?一、冷静之中探真情孩子的不少过失行为是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造成的。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成人应通过冷静的观察,了解具体情况,并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切记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记得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有一次尿裤子了,我很…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是每个家长内心极力倾向的表现。孩子优秀了家长脸上自然有光,在功利心理的影响下,家长这种行为愈加强烈,因为这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孩子,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心理鸿沟,在不自觉中就会失去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和时间,等到发现的时候也许已经时过境迁,不会再有好的效果了。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的保护与侵犯家长与孩子间的较量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而孩子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一位初中生认为:“这是我们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行为在向家人  相似文献   

12.
吴军 《成才之路》2012,(15):98-I0018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就是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勇敢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有一次和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孩子不喜欢收拾东西,给他买的那套玩具他很喜欢,可是玩后又丢得到处都是。”我就问这位家长:“那你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我只能帮孩子收拾好呀!”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遇到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基本上都是先讲道理,不听就批评,再行不通就责骂,接着就自己无奈地收拾。  相似文献   

13.
孙瑞芹 《中小学电教》2011,(12):115-115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已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家长和教师心中.但过度地强调“赏识”会使学生走向自由散漫的极端。因此适度的“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增强责任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我们不时发现不少幼儿带钱上幼儿园。与家长交换意见时了解到,幼儿带钱的原因有:一是家长认为幼儿要有零用钱,钱是家长主动塞给孩子的。二是有的幼儿上幼儿园时讲条件,要求买这买那,家长为了赶着去上班,就用钱来打发孩子。三是少数幼儿趁家长不注意,悄悄地从家里拿了钱。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很不好:一是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他常常拿出钱来玩,影响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在1920年,有个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愤怒之余,要索赔12.5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男孩向邻居认了错后,回家向父亲求助,父亲则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父亲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类似的事情,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于是,父亲让儿子承担赔偿,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以后还我。”从此,男孩每  相似文献   

16.
黄四林 《中国德育》2014,(18):66-67
正新学期伊始,有记者做了调查,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能当班干部,哪怕是一名组长或科代表也好。有家长说:"刚开学,我发现儿子回到家老是无精打采的,甚至有时连作业都不愿意做,细问之下,原来他被‘罢官’了。"为了让孩子"当官",有的家长不惜放下身段为孩子"跑官",请客,送礼。有人认为学生想当班干部会导致"名利心太重""唯利是图""滋生权力欲"等不良倾向或行为。其实,这完全是以成人的心态和道德标准来评价孩子的选择,把孩子成  相似文献   

17.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差。许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不听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导致的。其实,从表面看是孩子不听话,但是深入到问题的背后,我们发现,孩子饮食习惯上的毛病,也是引发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我们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那么,老师、家长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去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和不足,而不是主观地、孤立地思考成人自己的教育方法。然而,人是最难了解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潜能往往藏在幼稚行为的背后。这就需要家长在"发现"上下工夫,通俗地讲,就是家长要当孩子发展的显微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  相似文献   

19.
问:我的女儿不太合群,喜欢一个人玩,一个人看书。有次班级搞了个晚会,也邀请家长参加。我发现在活动中,很多孩子都活泼开朗,大胆表演节目,争着做游戏,可我的孩子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拿着一本书看,一点也不参与。我说了她几次都不见效,我该怎么办呢? 答:如今孩子不合群的问题已成为许多家长头痛的问题。不少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认为这是孩子“乖”的表现,可等孩子进了初中、高中,却不免有些着急:孩子不合群,不愿与人打交道,以后踏上社会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在高中、大学,学生都会遇到过失失分的问题。过失失分就是那些学生明明会做的题目,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失分。产生过失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学生是因为粗心大意,有的则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过硬,还有的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或是写字潦草。很多教师和家长都会在孩子的试卷中发现这些问题,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过失失分的情况就更多了。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这种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找到了过失失分的几个原因,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