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重大突发事件舆论研究中,作为整体的“事件域”长期以来处于缺席状态,“在场”的只有具象化的特定事件或事件的局部细节,因此也遮蔽了“事件域”的诸多新变。事实上,媒介技术已经改变了主体的时空体验方式,导致事件紧迫性和压力的持续加剧。事件被媒介的力量所改造并呈现出三重变化逻辑:形式层面,“眼见为实”和“关系隐喻”成为决定事件性状特征的主导性原则;实践层面,多方博弈与规则重叠构成了事件演变发展的复杂动力结构;文化层面,符号化、故事化和仪式化促使了事件的媒介化转向。文末对事件媒介化趋势下将要面临的事件的“事件化”、规则的结构性重叠和“流量拜物教”等一系列挑战展开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围绕社交电视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媒介仪式,它包含着聚集性的观看行为、符号的汇聚与传播、社会关系的表达与群体认同.当认清社交电视的仪式化特征后,重新审视社交电视的价值,它正是通过互动设计唤醒情感、重塑身份,引发媒介的权利的更迭.因此,在媒介仪式观的关照下提出"事件+话题"直播+场景"生产+互动"三条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社交电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媒介仪式的视角,对近年来电视荧幕上出现的影视剧首映庆典节目进行探讨,影视剧首映媒介庆典具有仪式化的表达实践,在想象认同、情感维系和媒介建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文指出影视剧首映媒介庆典是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仪式的新样态,丰富了媒介仪式的学理内涵,具有展示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但同时其发展也进入了脸谱化和商业化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黎藜 《传媒观察》2015,(4):39-41
本文以香港小童便溺事件为切入点,力图分析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所构筑的传播环境对事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和在传播环境俗化、恶化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使人"成了‘机器的延伸’"。大众深受其流毒而不自知,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应当以自己的专业工作对新媒介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指出其危害,并对大众形成更为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重大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及其所彰显的国家形象呈现出了多元意涵,借助5G技术的优势可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5G时代媒介事件仪式的时空结构、仪式的情感表达、仪式的符号呈现,研究从媒介议程设置、媒介联动报道、媒介技术支撑等三方面对我国重大媒介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5G时代媒介事件中的符号通过国家形象层面、社会价值层面、文化认同层面的价值建构,传递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凝聚了集体情感,整合了社会秩序,实现并加强了全体社会成员精神上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全部媒介事件及其影响的总和,中国媒介传统是媒介制度变迁的一种隐形规制力量。媒介制度变迁不能割裂传统,也不能脱离传统的规制。从地域层面上看,中国媒介制度变迁受到三种传统的影响和规制:本土的官报传统、欧美自由主义媒介传统和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媒介传统。从时间层面看也形成了三种传统:"千年传统"、"百年传统"和"六十年传统"。媒介传统通过"路径依赖与锁定机制"、"意识形态复制机制"、"合法化机制"、"扩大选择集合机制"等发挥对媒介现实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恐怖主义与西方媒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择 《新闻记者》2006,14(5):54-56
大众媒介具有放大事件效果的功能,这一点是恐怖组织所熟知的。他们所实施的恐怖袭击主要目的是制造出媒介事件,然后借助西方媒介的报道引起世界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西方的大众媒介是被利用的工具,是恐怖主义媒介逻辑的真正执行者。  相似文献   

8.
受众的不断分化对涉农报道提出了突破性要求。把媒介事件引入涉农报道,是突破传统涉农报道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通过笔者的编辑实践以及对《福建日报》"连江千户瓜农遭遇假种"系列报道的分析,总结出媒介事件在涉农报道中相对于其它报道方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2):40-46
互联网技术对于社会公共性的作用究竟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网络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都有其各自的解释,然而却鲜有实证研究支撑。在对公共性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经济社会地位、信息地位和媒介事件认知、媒介信任评价、媒介素养水平之间的结构化关系。研究发现,个体的信息地位是其经济社会地位与网络认知态度间的中介变量;信息地位越高,媒介事件认知越低,媒介素养水平越高;与此同时,媒介事件认知作为信息地位和媒介信任评价的中介变量,媒介事件认知程度越高,媒介信任评价越低。最后,本文从重新思考社会结构、个体社会政治参与、网络社会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对研究发现进行了讨论,提出"公共理解"和"公共交往"的矛盾性悖论构成了网络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从仪式到消费:大众传媒与节日意义之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扬子晚报》1997至2007年十年间节日报道为分析文本,观察传媒对节日形象的呈现,进而从理论上探讨大众媒介对节日意义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消费类议题的报道数量持续增长,而大众传媒则通过替代、建构节日两种方式完成对节日意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具有跨文化、跨种族交流的功能和使命.全球抗疫背景下,我国有效遏制疫情的同时也制作了一批扣人心弦的抗疫主题纪录片,全面、立体刻画了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的诸多形象.本文试图以这类纪录片对媒介仪式的构建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家国共同体的建构与对身份认同的强化,以及在国际传播语境下的叙事特点,在此基础上剖析这类纪录片对内、对...  相似文献   

13.
14.
As in other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television was introduced in Portugal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50s through the founding of a public broadcasting station. Reception was implemented very gradually over the 1960s, by conspicuously developing collective ways of viewing. In this text, we draw on oral history in order to retrace relevant habits, events and content especially for women, a particular type of audience in the markedly patriarchal context of the Estado Novo dictatorship.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llective reception of early television in Portugal, we highlight a type of experience that wa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for some female audiences: the reception of Catholic transmissions. The concepts of hegemony, ritual and everyday practices assist in the analysis of such memories. These conspicuous television rituals seemed to regulate female practices, but they could also offer women some opportunities for new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5.
16.
“礼物”:仪式传播与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仪式传播包含仪式本身作为传播和仪式化传播两个层面。礼物是仪式传播的一种形式,礼物交换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正是人们认同的诉求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递传播观相比,仪式传播观开辟了新视角。仪式传播突出了信息接收者的主体性。同时,又将接收者带入传播的仪式氛围,使其丧失主体性,达到对接收者的精神控制,从而建构传播发起者希望的秩序状态。此外,作为仪式传播客观效果之一的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仪式传播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媒介素养与媒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媒介素养越来越被关注,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及其未来发展的走向正在面临着一种潜在的困惑和危机。本文将根据英国电影学院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Ronald Gottesman and Harry Geduld (eds.) Guidebook to Film: An Eleven-in-One Refer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2 – ,$6.95/3.95)

C. Edward Wall (ed.) Multi Media Reviews Index: 1970 (Ann Arbor, Mich.: Pierian Press, 1971 – $19.50)

Dorothy I. Weil's (ed.)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Guide to College Film Courses 1971-72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72 – $3.50, paper)

Raymond Fielding's The Technique of Special Effects Cinematography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1972 – $18.5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