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研究形式,融合了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迄今为止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文体、修辞、词汇等语言研究上,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模式。本文试图运用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来分析广告,重点放在多模态的叙事再现意义上,着力探究对话泡及思维泡在广告再现意义中的构成和作用。通过分析广告,帮助读者了解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达到广告的最佳效果,同时提高人们运用多模态理论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研究多模态语篇的分析方法,以实现对多模态语篇意义的准确识读,实现交际互动。以美国每日新闻网站上的一则新闻语篇为例,从再现、互动和构成三个方面解读该多模态语篇的意义生成方式,了解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3.
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值得关注与探讨.该文从认知视角对一则多模态隐喻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个案分析,旨在聚焦多模态隐喻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介绍和界定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构建是在两个互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图像与文本的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合成.从认知角度分析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有助于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本质以及其实现审美和劝说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当前,多模态语篇已成为社会交际的主要形式,通过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理论,来对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与研究,也成为当前语篇分析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首先论述多模态话语及多模态语篇,其次以英国著名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识读能力重视非语篇因素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本文以多模态识读能力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多模态识读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多模态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模态化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6.
电影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主要涉及视觉、听觉、音乐、图像等符号语法的研究。本文尝试用系统功能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符号系统多层面对电影进行解读,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语言、音乐和画面协作建构多模态语篇。  相似文献   

7.
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文化词汇的语义和语用结构相对复杂,单一模态的词典释义常常无法满足学习者的查阅需求。现有的西班牙语词典收录文化词汇数量少,缺少必要的文化信息和语境知识介绍,几乎不提供多模态元素释义,这是阻碍我国西班牙语专业学习者正确掌握词汇用法的主要因素。以文化词汇的概念、文化词典的现状和发展为着手点,结合多模态词典的文本特征和发展趋势,重点探讨文化词汇的多模态释义模式和功能,并详细介绍《西班牙语多模态文化词典》的释义理念及模式。  相似文献   

8.
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本的关系是解读多模态语篇的重要环节,Royce提出的符际互补理论,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为探讨现有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插图与语篇结合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插图与文本如何共同表征信息、建构意义可按分析图片中出现的视觉符号、分析语篇中的言语符号、分析语篇图文意义关系这三个步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以克瑞斯与勒文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速度与激情7》电影海报中的元功能,以期充分挖掘其图像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揭示图像与文字相互作用构成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方法,指出分析和解读多模态意义的构成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电影的主旨与内涵,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多模态语篇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篇形式日渐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用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作为理论基础,以电影《山楂树之恋》的中文版宣传海报为例,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试图揭示电影海报作为社会符号的表意功能,从而帮助提高观看者对电影海报的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双方互相发起双反调查并做出相应制裁。中欧贸易摩擦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和媒体报道的焦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在20世纪末随着多媒体和数码技术的发展兴起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理论。本文以"财经郎眼"节目中的短片《中欧贸易战》为素材,以Kress&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为指导,对短片的图像和解说词做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索现代媒体交流中多模态话语的意义建构。其次,在Geoff Thompson的《功能语法入门》的理论指导下,本文从经验意义、互动意义和语篇意义方面对短片解说词进行了简短的语篇分析,旨在探索其对语篇意义建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由文字转向图片、影像、动画等方式,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也随之囊括了语言文字之外的多种社会符号。近年来,语篇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出发,以由系统功能语法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一则普利策评论性漫画奖获奖漫画——"这就是计划"进行解读,旨在揭示言语符号与视觉符号如何共同作为社会符号构建语篇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影海报是包含文字、图像、颜色等模态在内的多模态语篇,构图意义是用来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语法中图像三个意义层面中的最后一个,同时也是实现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的载体。文章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电影《滚蛋吧!肿瘤君》海报为对象,尝试对海报内容的构图意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电影除了语言媒体,还包括景别、色彩、镜头、构图等视觉非语言媒体,以音响、音乐为主题的听觉非语言媒体,以及视听复合式非语言媒体。电影是含有多种社会符号且需要多种感官互动的多模态语篇,是用多模态语篇构建意义的典型范例之一。本文主要运用O’Halloran提出的电影视觉图像与声响的分析模式,从画面、声音及视觉图像三个方面对电影《风声》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英语演讲语篇从表面看来是演讲者独自一人的言语,但实际上却包含了所有会话语篇的特征。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指导,探讨在英语即兴演讲中,不同模态间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与传递,以期对演讲这一话语类型有一个全面认识,并进一步揭示大学生英语即兴演讲的多模态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门,语言景观研究不仅考察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语言使用规律特点,还研究语言标牌上所呈现的语言现象背后的权利关系、身份认同等因素。借鉴场所符号学理论和多模态理论,剖析宁波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对宁波市海洋文化的各语言群体之间的权势和身份地位进行深入研究,以服务宁波市的海洋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7.
语体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句式和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还体现在语篇的组织上。作为具有语篇照应功能的零形回指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也存在差异。以导游语篇为研究对象,在语体视角下通过对比口语导游语篇和书面语导游语篇零形回指的运用,探究零形回指的语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话语的实际发生具有多模态性,在具体社会情境中,意义建构总是由多种符号资源共同实现的。在教师课堂交际中,话语意义的建构常以非语言因素体现,如伴语言、身体特征、教学设备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依据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师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交际组篇和语用认知等功能进行剖析,认为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使交际信息更有效地被传递或提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元话语是语篇中组织话语、吸引读者注意力和表明作者意图的表达。通过对比分析法律语篇和新闻语篇中的元话语,发现其使用规律和语用功能有差异。新闻和法律语篇中元话语的选用是语言结构与语境因素相互顺应的结果。作者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在选择语言时对多种因素做出顺应关联,通过多种因素实现对语篇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话语的实际发生具有多模态性,在具体社会情境中,意义建构总是由多种符号资源共同实现的.在教师课堂交际中,话语意义的建构常以非语言因素体现,如伴语言、身体特征、教学设备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依据图形—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师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交际组篇和语用认知等功能进行剖析,认为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使交际信息更有效地被传递或提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