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上海为背景,反映大都市人物的病态生活。另外,施蛰存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等新兴创作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这种将现代派的手法与小说融合的做法,丰富和发展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性,使得新感觉派小说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掌篇小说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短小说(掌篇小说)、壁小说、小小说三个阶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掌篇小说作家和评论家,从而使这一体裁得以形成并逐渐传播开来。在日本掌篇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曾两度对中国的小小说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两国间小小说的交流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国,并迅速流传开来。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孤独"时常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也常常弥漫着一股后现代主义的"孤独"韵味并备受都市白领、小资推崇,形成"村上春树热潮"。村上春树2013年的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仍然延续着一贯的"孤单"主题,但此次的"孤单"有了新的况味,作品中凸显的人文关怀也有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以文化视角对当代"地域文化小说"的地域情结进行透视,既可发现小说与地域文化的不解之缘,更能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地域文化小说"的发展历程也镌刻出中国作家重新发现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魂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6.
家族叙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叙事模式。笔者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家族小说为主线,通过对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阐述,将作家创作心态、人物形象类型做比较研究,从而多角度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家族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和林徽因均为"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本文将从两位作家小说中的"灵秀自然"和"梦"的意象,"话语蕴藉"与"独抒性灵"的语言表述方式,绘画式和建筑式的空间美以及两位作家小说中的反讽与戏剧化、意识流与蒙太奇的"现代性"的表现方式四大方面,来阐述凌叔华和林徽因小说创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现象,并用比较的视角对两位作家作一个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其小说风靡半个多世纪而不衰,成为众多人模仿的对象.她的小说吸引力来自哪里?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奇特的吸引力来自其敏锐的感知和天才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小说中专有的"俗气"美质.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作家付秀莹在新作《他乡》中,讲述了翟小梨从芳村走到S市最后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打乱叙述时间、多重人物叙述视角和变换人物叙述视角及转换叙事空间等叙事策略,为小说带来了时间"绵延"的特征,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阐释了"他乡"的隐喻。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杰出小说家、诗人,是中国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十九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这两位作家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区域相异,但在小说创作上却出现了惊人的相似。论文从两位作家的经历,创作的领域以及以神秘恐怖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方面的比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文学创作确有一些相通的规律,会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得到相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13.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被誉为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以她的转型之作《第九个寡妇》为例,试解读小说塑造的王葡萄这一典型的大历史中"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用个体体验的叙事来反观历史的独特方式,肯定作者突出表现在历史的沉重中个体的无奈与悲哀这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白色旅馆>是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是以"平庸现实"为经,以"审美幻象"为纬,以后现代主义虚无的哲学观点为骨架,利用反讽和戏仿的文学形式编造而成的一部"反神话"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丽莎具有"一分为二"的分裂人格.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一位颇具影响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繁华都市里青年的基本精神和生活状态,揭示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存困扰和各种自我的失落.《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中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表现了日本都市青年浓重的失落感和现代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18.
《寒冬夜行人》叙述风格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作家特别关注过的"一边是晶体,一边是火焰"的外部叙述与内部叙述交错进行的叙述形式。小说不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对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调整,而且它还开拓了小说叙述者、叙述对象、范围、形式等叙事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卡尔维诺实验小说中的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高晓声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再现了新中国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境遇,关注的是农民命运变化发展这一极为深刻的命题。可贵的是,作家在对农民进行理性地"他审"时仍能清醒地进行"自审",使得作品(以《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系列为代表)释放出多种声音,构成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模式,并在此意义上展示了不仅农民而且类"我"般广大知识者身上那种"因袭的历史重负"已成为国家民族命运健康发展的滞绊,进而由关注农民命运上升到忧心国家、民族命运上来,显示着某种深刻和大气。然而,作家在清醒地审视中也流露出一定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令翻译家感到沮丧的是,一部译作产生的文学影响的大小,与译作翻译质量的高低往往并没有成正比例。有时候,一部译作的翻译质量并不怎么样,倒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39年,日本正热衷于侵略中国,法作家布尔热的小说《死亡》在日本翻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