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2002年的中国美学研究苑囿中,宗教美学思想研究呈现出它的独特风貌。道教美学研究显得特别活跃,佛教美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基督教(天主教)美学和伊斯兰教美学的研究也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2.
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怎么样?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是我国土  相似文献   

3.
公元1473年,上座部佛教始由缅甸景栋传入耿马,是临沧地区最早区别于民间信仰的宗教。1624年及清雍正年间,汉传佛教和道教始传入凤庆。明代时期,云县即有回族群众。同时有清真寺,1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在回民中较为盛行。1905年,及其后20年问,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基督教(新教)传入全区。临沧地区有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4.
巴蜀地区的佛道相争自南北朝时期即见端倪,至唐代前期愈演愈烈,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激烈地争夺信徒,以扩大本教影响,当时佛教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玄宗朝大力推崇道教却并不抑制佛教发展,但道教得到了朝廷的更多支持。佛道二教在玄宗时就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最终形成三教“殊途而归、体本无异”的和谐共存局面。巴蜀地区具有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唐代该地区的佛道之争颇具代表性,是我国中古时代佛道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新疆古称西域,自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一条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后。伴随着商旅往来的驼铃声,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的诵经声也响彻这片汇聚着东西方文明的神奇大地。形成了以佛教为首的多元宗教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教人文奇景,逾达千年之久。但这一宗教文化盛景却因公元10世纪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一弯"新月"——伊斯兰教文明而悄然消褪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首的多元宗教文化信仰突变为伊斯兰教文明独霸"天下"的演变。对此本文以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勃兴为出发点,试讨论西域这一宗教文化信仰突变的实质,以期对我国的边疆文化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年间(1583-1775)有近百位耶稣会士进入江西传播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初期,以江西为跳板,通向京城;教难时期,江西成为大多数传教士的避难所,并且在避难期间,江西地区的传教事业也得到拓展,连续开辟了南昌,建昌,赣州和抚州四大教区;乾隆朝实行禁教政策后,江西又成为耶稣会士秘密进入内地重新开教的重地。这些都意味着,鸦片战争以前江西的天主教活动并非一片空白,恰恰相反,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其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阆中其长年养在四合之势的群山中,地理位置险塞,与外界过往亦不频密,而难以跟上中原文化演进的脚步;但另一方面,相对独立的生活氛围,却催生出当地浓烈的宗教意识。中国的道教、印度的佛教、还有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纷纷汇聚于此,圈地建筑,传教论道,在这一相对稳定的地域中,培养出一批批各自相安的信徒。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末年兴起的佛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发展鼎盛期,其对中古医学尤其妇产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乎宗族嗣续的生育问题上,佛教的报应轮回说与道教的符箓、咒语、服水、吞符等宗教色彩被写入了产科书籍及病史中,因而在产事过程中形成了医者、病者、普通信众甚至职业教徒等不同的行为和观念。  相似文献   

9.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初唐佛道论争中的主要思想论题.随着这一义理论争的深入,道教在回应佛教批判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的思维方式,并对佛教的相关重要概念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将“道法自然”的解释提高到“重玄学”的高度,使得其理论思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佛教对“道法自然”的解释也随之不断深入,如澄观以“一真法界”来解释“众妙”,宗密以“法界”来解释“从本降迹”和“摄迹还本”等,都说明佛教界也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来融会贯通老庄思想.通过详细考察初唐佛道二教对“道法自然”的不同理解、争辩的过程,以及这场论争终止于唐玄宗御注《老子疏》的经过,可以说明道教重玄学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及佛教对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古代的哈萨克人曾经信奉原始宗教,即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后来又信仰过萨满教、佛教、景教等.至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族人民早已信奉了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1.
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作为体系完备的宗教信仰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思想。早期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初传日本受到排斥;推古朝时期受到圣德太子的扶植,三论宗与成实宗在此时传入;大化改新后异常兴隆,法相宗和俱舍宗传入;奈良时期臻于鼎盛,华严宗和律宗传入。奈良末期,佛教由盛转衰;平安时期,政教分离。早期佛教具有政治佛教和神佛习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终元一代,元朝蒙古上层对藏传佛教崇信有加,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元朝蒙古上层一方面利用藏传佛教来达到怀柔吐蕃和统治本国民众之目的,另一方面,蒙古统治者自身对终极关怀的极其重视。从客观上讲,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如西藏佛教领袖、西夏佛教、蒙藏文化的相似以及生物基因等方面的影响。不论从主客观,还是从内外因讲,元朝蒙古上层崇信藏传佛教都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频《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的著名高僧.他的思想理论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慧远的佛学思想来看,他接受了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特别是其中"一切法实有"的思想,因而认为法性是法真性,是不变的实体.这与"缘起性空"的般若学说是不一致的,所以受到鸠摩罗什的批评.另一点是慧远十分欣赏犊子部一系《三法度论》所说的"有我"思想,以为"我"(慧远称之为"神")是一种超乎精神与形体之上的东西,并因此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中,以形尽神不灭的议论来反对当时的神灭之说.  相似文献   

20.
刘勰一生几次进出佛门与俗世并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他不仅虔诚地追崇佛教,而且佛学造诣极高。在其撰写的。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中隐含着明显的佛教思想。从“原道”“序志”及《文心雕龙》体例安排与思维逻辑上等,均可验证在《文心雕龙》形成过程中,刘勰是既宗儒道,但又一直秉承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