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美国新闻记者与匿名消息来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记者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匿名消息 ,如何处理与匿名消息来源的关系 ,一直是美国新闻界面临的道德和法律上的难题。通过回顾美国新闻史上有关该命题的几件重大事件 ,本文阐述了美国新闻界和司法界处理该问题历史渊源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玲 《记者摇篮》2004,(12):47-48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3.
匿名消息来源可以为记者带来重要的新闻,但是又往往使记者陷入法律的纠纷。关于匿名消息来源的保护和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平衡受到新闻界和法律界的热议。  相似文献   

4.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新闻界。因使用匿名消息来源遭遇过最大烦恼的记者,莫过于美国的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他们在报道“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后为“深喉”(Deepthroat)的身份保密长达31年之久,即使他们在面对巨大精神与经济压力,乃至法律审判的时候,依然死守“消息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31年后,虽然“深喉”自己公开了个人的真实身份,两位记者的烦恼也随之解除,但困扰整个新闻界的烦恼却没能解除,甚至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在“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关键线索的神秘人物“深喉”的身份公开,匿名消息来源与新闻真实的讨论重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指出,匿名消息来源能帮助媒体揭示事实真相,也可能造成新闻失实,并由此引发与审判公正的冲突。为了避免负作用的产生,新闻界、法律界应制定出行业内部可操作性的规则,在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匿名消息源与新闻真实之间做出慎重权衡。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23):66-72
本文围绕360公司诉"每经"案的判决,分析指出被告媒体败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系列违背新闻客观性的行为,具体包括事实和观点不分、匿名指控、消息来源失衡、片面及偏倚、事实不准确等方面,因而媒体避免侵权败诉的途径在于严格恪守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在结合相关事例提出一个跨学科的观点:从域外诽谤法的法理和实践的历史来看,新闻客观性不仅仅是新闻界自身的追求,也是法律、特别是诽谤法规训出来的,完善新闻法治和新闻职业规范,是建设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双重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8.
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一直是编辑部同仁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加强把关力度,使稿件的选择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不让有明显错误和低质量的稿件流入传播领域,自今年春季号起,本刊按国际学术刊物惯例,率先在新闻业务刊物中推出学术论文一律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的办法。 自本期起,凡是在《新闻大学》上刊登的所有论文(不包括卷首语、调查报告、学术书简、新闻界信息、新论摘要等)均需经专家通讯评审,并获通过,才予发表。每期参与通讯评审的专家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5):28-31
以揭露为主题的调查性报道,在采制过程中更依赖于匿名信源的信息提供,而匿名信源使用本身是新闻界富含争议性的议题之一。本论文致力于从伦理学视阈去解读匿名信源使用问题,以动机效果辩证统一的伦理是非界定准则分析调查性报道匿名信源使用中的种种矛盾,试图从伦理层面为调查性报道匿名信源的使用提供评判依据与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迟金宝 《新闻世界》2014,(3):104-105
缘起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以其对社会事实选择与重组的价值被引入新闻界,在媒体传播应用中方兴未艾。以往的框架理论研究定位于实名媒体框架和匿名受众框架。随着微传播的兴盛,微博上活跃的实名受众已进入媒体框架。选择与重组在实名微传播的媒体环境下,势必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媒介特质,甚至是畸变,这也是框架理论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黔江日报》同仁为《新闻界》出谋划策本刊记者魏虹,赖新蜀《新闻界》是舆论导向的导向,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服务的专业性刊物。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新闻界》需要新闻界同仁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求编采人员虚心学习,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  相似文献   

12.
韩国新闻界掠影刘祖禹最近,到韩国去作了短暂访问。在同东道国的新闻界朋友交往相叙中,留下了几点比较深刻的印象。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在近两届政府执政下,韩国新闻界的气氛有了较大的缓和,也有了更多的作为。我们接触到的新闻界同行们,工作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有...  相似文献   

13.
夏冰 《新闻界》2023,(10):74-86
清朝末期,中国新闻界风气日下,为建构和维持行业文化合法性,部分商业性报馆最早提出了基于传统士儒伦理的职业美德观,在商办报业内特殊的互动形式——“道德战”中,职业活动被“类型化”,“报纸体例”被建构为中国近代新闻界最早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初始形态,部分报馆通过制定馆内章程对职业道德进行制度化建设。各种条件诸如媒介环境、报纸性质、主要矛盾等,都在互动中形成合力,推动了近代新闻界职业道德建设与实践的“自然”发端。  相似文献   

14.
“我心常系《新闻界》”──记新都县广播电台新闻编辑瘳校升邱羽,罗文明老廖有30年的新闻工龄,在区县搞《新闻界》发行也有10年光景。从1990年至今,他已连续四年荣获《新闻界》发行工作一等奖。今春他又“开张大吉”──已征订《新闻界》295册。看着心爱的...  相似文献   

15.
对匿名审稿制的两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匿名审稿制旨在通过一种程序正义来确保审稿的公正性,减少因编辑的主观判断可能产生的弊端。匿名审稿制确实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作为一种制度,它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学术期刊的最高编辑目的是推动学术创新,匿名审稿在推动学术创新方面未必一定比职业编辑审稿有效,很多西方学者已经对匿名审稿制进行过深刻的反思。我们赞同引入匿名审稿制,但我们同时主张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匿名审稿制进行改造,使它能切实推动中国的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新闻界的道德底线,说到底,指的是新闻的伦理道德。一般地说,它指的是由新闻界制定的或者由新闻主管机关颁布的并为新闻界认同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新闻伦理道德原则、新闻伦理道德规范和新闻传播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对山东新闻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成绩显的一年。回顾、总结一年间新闻界的重要事件、重要成绩,对记录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轨迹,激励新闻工作奋发进取再创佳绩,有着重要意义。为此,《青年记》编辑部决定自今年开始,每年岁末推出“山东新闻界年度大事回顾”专稿,并在适当时机,报请主管部门批准,每年举办“齐鲁新闻界年度十件大事”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8.
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普遍特性,网络匿名传播是参与的身份处于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匿名的特性体现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而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也都有助于匿名特性的成立。网络的先天机制及其诸多特点的交汇,使“匿名性”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它同时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维护传播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19.
王勇旗 《图书馆》2022,(1):8-15
数字时代背景下,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结合个人信息特质,兼顾个人信息利用价值,探讨匿名化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问题已不可回避。为此,有必要系统分析相关立法,结合匿名化技术,在维护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基础上设计出匿名化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规则,通过审慎界定个人信息概念、确立可具执行性的匿名化标准等综合举措,实现个人信息保护同个人信息利用间的平衡,促进我国数字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积极订阅《新闻界》《川中时报》为记者、通讯员订《新闻界》《川中时报》为保证报纸的质量和提高记者、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在总编袁朝民的建议下,统一为所有记者和骨干通讯员订了1994年全年的《新闻界》,并确定定时组织学习讨论。(程迹)梁平县订《新闻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