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梯度产业发展与转移理论的观点,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存在梯度差异和产业转移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北和北部沿海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并由此带来了区域产业转入模式和转出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奉贤基础教育不均衡主要有三大成因: 一是区域整体布局尚在形成之中. 二是人口流和带来教育"偏态现象". 三是区域教育设点布局不同定位与有限资源的梯度配置. 上述三点原因致使奉贤区基础教育产生城乡差异,中心城区学校差异,义务教育校际差异,基础教育人群差异等.  相似文献   

3.
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是提高社会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引导城市化朝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城镇体系理论、中心城市联结卫星城市理论这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差异系数和二维象限法等方法展开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为了剖析区域内差异,结合发展水平和均衡程度两个维度提出由"高水平高均衡、高水平低均衡、低水平低均衡和低水平高均衡"四种类型构成的二维评价模型,据此分析发现省份之间、学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个别省份的表现优于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第二,进一步结合有关理论和数据分析表明,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缘自医学海拔梯度分化、经济人口密度分化和社会结构二元分化等.同时发现最滞后省份的乡村资源有较大进步,但乡村与城镇之间存在"软资源不足,硬资源反超"现象;医学高原地区和经济人口协调指数较低地区的资源较薄弱.为此,提出依次推进资源均衡、质量均衡,依次推进县域、市域内均衡的发展路径,采取分段、分类与分步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经济梯度差异发展的现象。江苏省内部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梯度经济差异。原有的经济基础、区位、政策、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差异构成了三大区域经济梯度差异的成因。江苏省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倾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加大教育投入来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一种客观和普遍存在的现象。1998~2007年10年间江苏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变化呈现如下特征:区域旅游发展差异逐年增大.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13个地级市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不断扩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集中性和地带性特点,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可分为五个梯度区,即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较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一般地区、旅游欠发达地区和旅游较落后地区。旅游发展差异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差异、文化观念、基础设施、政策导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西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会展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南博会”的落户对广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察不平衡发展论、主导产业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发展会展旅游的后发优势、区位优势,广西会展旅游应选择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包括资源均衡、发展均衡和布局均衡等.其中.资源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发展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布局均衡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教育平等,协调发展,以及效率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产业梯度差异是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的前提。文章以长三角各地区产业梯度系数为重点,从产业梯度系数着手,引出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并分别围绕这3个方面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存在梯度差异且具有互补性,通过产业转移可使区域产业分布合理,实现产业生产效率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学科的生长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学科生态,而和谐的学科生态又建立在有效的治理模式之上.然而,当前中国高校学科生态治理偏向于重视强势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非强势学科的生态地位,并形成一种"除弱扶强"的治理模式,且该模式在学科生态多样性、学科治理创新以及学科资源经营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与该模式相对,梯度转移理论则为高校学科生态治理提供了梯度转移模式.在梯度转移模式下,高校学科生态治理不是一种强弱学科之间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体现为强势学科与非强势学科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通过高梯度区域的强势学科对低梯度区域的非强势学科、弱势学科等进行先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补给,来维系不同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站在区域文化的角度,汉水上游教育发展要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区域人才为目标,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为教育服务的支持系统,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论证了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规模和效益、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方式、区域产业分布、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阐明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在组织区域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及其整合的内涵与相关理论,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整合区域职教资源、推进现代职教发展的思路具体包括:树立现代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念;探索创新符合区域实际的职教资源整合途径;建立因地制宜的区域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职教资源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以浙东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具有城市功能特殊性,其区位选择与旅游资源分布、区域交通网络两因素最为相关。在区域旅游网络化过程中,旅游中心城市的建设极为重要。浙东南旅游区的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滞后,影响了浙东南旅游网络化发展。临海是浙东南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应把古城临海建设成为浙东南旅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河南传媒业发展应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以区域市场为主体目标市场,以区域文化特征为传媒定位依托,以区域传媒资源整合构建良性竞争的传媒生态环境,走区域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河南传媒业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实现,是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一个共同出发点。在当前,要打破体制机制,以基础设施共享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投入效益;要依托社会环境,以教学资源共享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加速人才互动,以成果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强调全面融入,以文化资源共享齐抓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立足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衔接政府、产业以及当地市民而形成四位一体的螺旋关系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圣地亚哥模式"。该模式从制度对接、知识增值、人力开发和财政互通四个层面实现大学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体现出战略规划与区域治理、学科知识与区域科研、人才培养与区域潜能、资源配置与区域产业之间的逻辑关联。其发展模式为我国公立大学构建与区域发展协同共促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参照范例。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生态资源是指维系国计民生、强力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强劲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主导作用和区域特色的生态资源,是湖南省“四化两型”的核心要素。对生态资源和战略性生态资源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研究,可探讨湖南省战略性生态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岭南音乐馆藏资源的整合,必须把握地域民俗资源特性,着力于生态资源、文献资源和成果资源的整合。宏观上,以展览馆、图书馆资源为主体,专业对口高校(院、系)资料作补充,形成“二馆多校”的资源整合模式;微观上,按地域民系、乐种和音乐体裁分类整合。资源整合的服务建构。主要体现在传承服务、知识服务和转换服务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传统资源观指导下的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资源路径依赖性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产业的锁定效应和刚性约束,导致了资源的"诅咒效应",并造成"富饶的贫困".而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物流日益发达、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驱动作用明显加大等新背景下,区域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跳出旧资源观的窠臼,在重新反思资源观的基础上,认清资源产品下游产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异质性,对产业空间布局作创新性构建,破除"资源诅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