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专业学生在新闻实践的新闻采访中须面对如何与被访者沟通的问题,由此笔者提出了如何认识在新闻采访中与人沟通的能力问题,新闻采访是新闻实践的重要环节,访者的与人沟通能力是新闻采访成功的重要保证,语言沟通能力是人沟通能力的重要形式,提出了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董斌 《新闻前哨》2005,(10):26-26
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新闻素材。但新闻事实蕴藏在事物的变化中,要靠记者去发现和捕捉。无论是刚踏入新闻之门的年轻人还是从业多年的老记者,脑中时常盘旋的问题是:哪里有新闻,有什么值得写?谈的都是新闻发现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问题。如何从众多的事实中敏锐发现有价值的事实写成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发现新闻是比写作新闻更重要的能力,不断发现并报道新闻,是新闻记者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报纸广播中,不是新闻的新闻占据了大量的版面和节目,许多作为新闻发布的消息,实际上却是旧闻,新闻不"新",新闻不多成为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新"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新闻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斌 《新闻窗》2013,(4):11-1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个老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然而在现实中,自从有了新闻传播以来,失实新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隐时显从未消停。  相似文献   

5.
张燕 《新闻世界》2009,(12):25-2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角就是新闻的眼睛。所以,新闻视角的选择和创新是新闻业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通过对新闻实战中新闻视角选择和创新实例的详实分析,对如何选择和创新新闻视角作了生动阐述。  相似文献   

6.
新闻单位在新闻诉讼案中败诉提出的问题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公民法制观念的加强,过去极少发生的新闻诉讼案,近两年来时有发生,且大有增多之势。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众多的新闻诉讼案中,新闻单位往往是败诉的一方。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闻单位所报道的有关新闻,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触犯了法律,轻者是民事侵权,重者则是触犯刑律。我们深深感到:仅仅把新闻真实性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不再是一味地陈述某个新闻事件,而是要发掘新闻事件中的美学,引起受众审美心理的共鸣。在新闻传播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让新闻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青睐并且在日益竞争中占领主导地位,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新闻的审美传播学研究作为新闻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重视。本文拟从新闻的审美构成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中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判断,总结了审美传播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许多事物都是普普通通的,普普通通的事物是没有新闻价值的,我们能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之处,就算找到了角度。所谓新闻的角度,是指作者认识新闻事实和表现新闻价值的着眼点,是揭示新闻本质和彰显新闻主题的突破口。一篇新闻报道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最佳角度的选取。角度选择好了,才能更准确地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更充分地体现新闻价值。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把握最佳角度呢?善于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掘主题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平  相似文献   

9.
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中西方学者对新闻价值的含义及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新闻价值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它形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之中。本文将通过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和现代新闻价值观内涵的解读,来分析不同语境下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新闻消费是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消费的一个缩小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使用新闻产品或通过接受新闻产品满足一种精神需要的过程。我国新闻业的巨大变化,提出了这个研究新闻生产的新视角。长期新闻短缺是计划经济造成的,一旦转向市场经济,新闻业便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很快使新闻生产与消费之间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仅这走出的第一步,就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在未来新闻业的发展中,新闻消费将不断把对新闻的需求再生产出来;新闻生产要有大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新闻消费需求。因而,新闻消费对新闻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从新闻消费看新闻生产,首先要承认新闻(包括新闻的载体报纸等等)是一种商品。1982—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是中国社会政治局势动荡,政权频繁交替并立的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促成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产生。在民初的新闻教育中,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在新闻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闻教育思想,促进了当时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以后的新闻教育也有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民初新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民初新闻教育思想对如今新闻教育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常见手段,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对情与理的把握是一个关键点,文章首先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特点及情与理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就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正确把握情与理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戴峥峥 《新闻界》2013,(5):23-26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新闻媒介在不断变迁,新闻语言也随之动态地发展。本文对比研究了传统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发展特征和新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发展特征,指出了新闻语言变化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之下,新闻语言势必会面临诸多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2,(1)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元宇宙的核心技术,正在驱动一场数字新闻业的变革,在近十年新闻业的颠覆式创新中,它已经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催生了沉浸式新闻。沉浸式新闻正在改写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沉浸式新闻中,新闻成了用户对重构的事实的临场感知。与此同时,新闻的特性和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沉浸式新闻的作用于用户的机制是怎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风险?这些都是需要学术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俊 《现代传播》2012,34(5):37-42
本文基于社会整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新闻失范中经济、教育和自我整合与新闻业、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者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不协调的经济整合中,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与新闻失范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教育整合的状态,即学院内新闻教育弱势,而学院外新闻教育强势,直接影响了新闻从业者的价值理念。在新闻失范代价很低的情况下,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的新闻失范行为对其个体而言是自我整合中的理性选择。因此,增加新闻失范代价应是抑制新闻失范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由新闻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使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得以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确立了新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及唯物主义的态度和群众路线的方法。无产阶级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只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个无产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结构的第一个特点和要求是:简要。 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新闻事实的,或者是报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部分的;新闻报道一般是急就章,拖了时间就没有新闻的生命了;读者读新闻作品是比较匆忙的;新闻作品一般的篇幅是比较短的……这些特点的综合,就要求新闻作品在结构上必须是简要的。  相似文献   

19.
军事科技新闻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毋庸置疑,在当今各类行业新闻媒体的整体格局中,无论军事新闻还是科技新闻,都仍是“弱势群体”,处于“边缘位置”。置身于二者交叉地带的军事科技新闻就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步履维艰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手段,本文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调查,在新闻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展开论述,揭示了新闻策划的一般性普遍规律,以及如何进行新闻策划的技巧。同时还针对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