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教育》2003,(14):46-46
一、二者所倡导和采用的都是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 二、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研究性学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师教学策略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性学习”课程正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有机构成,它的“通过转变学习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本质与“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根本特征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态度、方式及内容上有相应的策略转变,其中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态度转变与情绪控制、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等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的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为此,高中课程中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笔者将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 ,其课程价值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与个性的健全发展 ,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完善学校教育职能 ,有利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更新 ,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要摆脱惟科学研究等倾向 ,使其课程价值更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课程的实施就是教学”,教学改革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优化,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课程的回旋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这最终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转型的最初驱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6.
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在于其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体验课程、植根于生活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学生成为课程开发者,它是对以传递间接经验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反动,倡导以尊重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观念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走出了二元论,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课程不再是跑道 ,而是跑的过程本身。从这样的基点出发 ,本文探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成果、教师角色转变、教学互动关系 ,以及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对策 ,澄清有关研究性学习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层理念是学生的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将活动课程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转变学习方式,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相对薄弱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相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成都七中也展开了在学生中全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的实践探索。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全新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和技术挑战性,其实施质效遭遇了来自学校教学组织、评价激励、条件保障等诸多难题,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效是普通高中亟待突破的共性难题。  相似文献   

10.
论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与课程结构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理论界对研究性学习探讨的深入,研究性学习逐步扩展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的宏观结构,是指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的微观结构是每门课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安排顺序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本科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在微观结构层面,建立与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应包括:主题、问题、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