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2.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3.
莫超 《甘肃教育》2014,(15):16-16
正2005年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问题,即有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不思考"钱学森之问"之解。除了学界公认的几种见解,如,大学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克服短视行为、抵制学术腐败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急迫、艰深命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求解"钱学森之问"必须抓住教育的真谛,使教育切实步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关于如何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艰深命题,也是我国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它既是一个有关教育的命题,更是一个关于文化的命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只有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教育文化,并对破解"钱学森之问"有所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惊世之问,号称"钱学森之问"。因为钱学森的重大影响,"钱学森之问"成为世纪之问,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后来,钱老又痛心疾首地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充满希望.面对这些学生,面对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呵护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新意识,我们要启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不竭的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朔 《上海教育科研》2012,(3):31-34,15
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关于命题本身真伪性之讨论,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是"钱学森之陈"的变相表达,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被彻底虚构的伪命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钱学森之问"之内涵已远超出"钱学森之陈"之本意,其涉及整个复杂的教育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重新唤起教育育人之本意,同时需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9.
卓越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在我们的仰望中驾鹤西去,但是,我们在缅怀和追思钱老时,却一直无法绕过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钱老关于教育的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无疑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的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犹言在耳。"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面对"钱学森之问",教育者需要有担当的反思: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的崛起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而人才培养有赖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基础教育领域中,有为了实现教育理想不断尝试、坚持探索的践行者,其中不乏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英才全人教育理论的推行者,有在学科教育中不断渗透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者。我们倡导教育公平,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适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此,本刊专访了多年从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研究的学者贺淑曼女士。  相似文献   

12.
正推荐理由:近些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既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又时刻拷问着当下具有教育情怀的学者。无疑,这样的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而其中最为有效的破解路径是:让真正明白教育规律的教育家办学!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杨斌借助民国八大教育家的"智慧之光"来为当下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进入新世纪,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又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李约瑟之谜"到"钱学森之问",其实质都指向一个问题:创新人才成长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4.
"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先生留给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财富。钱老逝世之后,这一疑问热度不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断发出追问。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几乎成为众矢之的。钱老的质疑与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其发问的实质是什么?为破解这一疑问,大学教育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除了大学,还有谁应共同直面"钱学森之问"?围绕这些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一代科学巨星钱学森的陨落,除了留给国人无尽的缅怀之外,也引发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诘问,成为钱学森留给中国教育界一个待解难题.近日,由安徽11名教授联名发出的一封公开信,更是呼吁早日求得"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山东教育》2010,(6):64-6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来,这一“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目前,制约杰出人才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等.这些模式推动学生为考试而不是为兴趣而学习。钱学森关于教育事业发展艰深命题的忧虑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争鸣     
主持人言:"钱学森之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敦促我们后人思考为什么我国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大师人才,大学应如何改革、如何培养人才?时至今日,各类报刊、媒体发表了成千上万篇文章,求解"钱学森之问"。本栏目"探索争鸣"发表的《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指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真谛"。观点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曾刺痛了不少关心中国发展的人。经过2018年春的"中兴事件"之后,更多的人愈发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刺痛。美国有自己的问题,问题之一体现在大众教育。43-17=? 48/3=?在中国的小学毕业生中,5秒钟内不能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可能不足5%;在美国的小学毕业生中,5秒钟内不能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可能高达50%。但是,美国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却做得非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孙志毅 《师道》2010,(11):14-15
去年钱学森去世,留下一个“钱学森之问”,像“李约瑟难题”一样,足以让今天的当政者和教育人去思考几十年;今年钱伟长去世,虽然没有留下一个“钱伟长之问”,但他个人的成才经历及整个钱氏家族的群星灿烂,同样给我们提出无数的思考命题。在唏嘘不已的同时,该反观一下今天的中国人在哪些方面已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