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 ,“之”相当于“其” ,即“之”相当于名词加“之”的“其” ,出现了相当于“其所以”的“之所以” ,是偏正短语 ;在现代汉语中 ,“其”相当于“之” ,即代表名词加“之”的“其”逐渐虚化成相当于起强调和补足音节作用的“之” ,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运动的结果也正好相反 ,出现了相当于“之所以”的“其所以” ,是复式虚词 ,或称之为虚词词组 ,它们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地位是一样的 ,因此 ,“其所以”起句和“之所以”起句都是通妥的。  相似文献   

2.
甲骨卜辞“入自”“入自日”“入自夕”数见,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此结构中“入”为进入之义,指进入某段时间;“自”相当于“于”。“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动词结构充当时间指称。“入自日”指太阳升起的时间段;“入自夕”指太阳落山、进入夜晚的时间段;“入自”为二者的统称,具体所指则应据前后卜辞而定。  相似文献   

3.
gift为可数名词,既可指“礼品”,相当于present;也可指“天赋;才能”,这时常接for(doing)sth短语,相当于talent(talent也可作不可数名词用)。  相似文献   

4.
程华明 《英语自学》2009,(12):42-44
But在英语中出现频率高,语义非常丰富,用法灵活多变。它一般可作五种词类:一是介词,指“除……以外”、“除了”,相当于except;二是连词,指“但是”、“然而”、“可是”,相当于on the contrary;三是副词,指“只”、“仅仅”、“只有”、“几乎”,相当于only;四是关系代词,  相似文献   

5.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6.
词语“千金”现在一般用于尊称别人的女儿,相当于“令爱”。但在古代“千金”也可用于指男子。如《梁书&;#183;谢厣邑传》:谢肚聪慧善文,其父赞之日:“真吾家千金。”词语“千金”中“金”在这里指黄铜,当时黄铜很少,所以千斤黄铜也是很贵重的,故有“一诺千金”、“千金之裘”的说法。词语“千金”由珍贵之物引申出指人时,并不仅限于指女子。其实我国古代虽然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0年 8~ 9期刊登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方案A中 ,对“夜缒而出”是这样处理的 :“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细加思索 ,略存疑问 ,请述之。“夜缒而出”中的“夜”显然是名词作了时间状语 ,“缒”呢 ,本为“用绳子吊着重东西” ,在此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缒”与“出”乃烛之武逃亡的二步曲 ,“缒”为动作之一 ,“出”为动作之二 ,这两个动作皆是实实在在、各自独立的动作行为 ,在时间上有着不可更改的先后性。“而”字 ,…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9.
周遍性首先是指某个观点能解释该领域的全部语言现象,同时,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同一语言现象,也应有一以贯之的诠释,观点间不可互相对峙;此外,周遍性还指观点要能包容贯穿某一语言现象的整个时代。结合实际,“主之介”短语应同于主之谓短语,其间“之”起强调谓语作用;无指代词不论有无先行词,都应作主语;“对动”不应单列  相似文献   

10.
<正>乜 mei~(55)〔mei~(55)〕怀化话远指代词,相当于普通话的“那”,“~儿”即“那里”。字书无此音义,但山东话此字正作指示代词,鲁东鲁西为远指代词,鲁北则作中指代词,读音略别。  相似文献   

11.
《伐檀》《伐檀》是一首描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战斗诗篇.1、疑难词、句举要。①置之河之干兮:第一个“之”,代词,指“檀”。“之”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第二个“之”字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句的意思是:把砍倒的檀树放到河的岸边儿.  相似文献   

12.
汉代秦岭的范围主要是指以国都长安为圆心的关中盆地以南的山系,相当于今天狭义秦岭的范围。汉朝定都长安,依托秦岭的地脉和文脉,建立起了以秦岭为圆点的西汉文化核心圈层,成为大汉雄风的战略高地;汉代以秦岭为核心的一山(秦巴山地)两盆(关中盆地、四川盆地),形成了华夏最早最富庶的“天府之国”和“帝王之州”;这里是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地,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核心地带,是华夏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前进基地,是汉赋文学吟咏歌唱的对象,是中国道教诞生的摇篮。总之,汉代秦岭奠定了二千余年秦岭文化的基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史记·货殖列传》所载“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中的“邯郸”指赵都时期的邯郸,其地理位置约相当于今邯郸市西南角的赵王城以及与之相连的东北部区域.“河”指黄河,位于邯郸城的东南.“漳”指洺水,位于邯郸城的西北.邯郸城正当洺水与黄河之间.  相似文献   

14.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15.
<正>訾[ts(?)~(55)]本义“何”。《集韵》:“~,将支切音紫平声支韵。”《方言》:“~,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怀化话“~”相当于普通话的“么”,“要~”即“怎么”,“兀~”即“这么”,“乜~”即“那么”。 (火巴) [pa~(55)]怀化话俗字,意指“热”或“烫”。“水~了”指水热了,“水太~了”指水太烫。非蜀语的(火巴)字,蜀语(火巴)字怀化话作“(氵巴)”或“汃”。  相似文献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历史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语言激趣。语言激趣是指教师运用简洁、准确、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7.
一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1)这是个单句,基本结构是“者……也”,人们说“者……也”表判断关系。本句的“者”无疑可以实看成一个指示代词,说它是“河南乐羊子之妻”的复指成分,但一般是虚看成表示提顿语气的助词,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把“者”看成提顿语气助词,有“也”  相似文献   

18.
楚行军 《英语辅导》2014,(3):204-205
从专门用途英语的视角来看,“水利英语”的词义和现实使用表明,其狭义上是指水利工程专业英语,相当于水利学术英语;广义上则涵盖水利工程专业英语在内整个水利行业在学术和应用层面涉外交际所用到的英语,相当于水利职业英语。前者可被译为“English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或“Hydraulic Engineering English”,后者可被处理为“English for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20.
读本刊2004年第9期《指瑕》后,对文中所提英语之“瑕”有不同见解。从为所谓“瑕”并非瑕,而是英语用法习惯、灵活的展示。以下观点、论例均来自英语论著的考证。一、《指瑕》认为“Thenhesloweddownasthewindbecomestrongerandstrongerandthewaveshigher.”译为时间从句不妥,as从句应为“因果关系”。我认为此处译为原因从句不妥。英语译文不但要据语法,更要依照语言习惯和情景与感情色彩。as在此句为时间状语从句的连词,相当于when的弱语气;除此外as与when的用法区别是:when只表示特定的同一时间主句与从句同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