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元本位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法律根源,也是美国政府制造全球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的基础之所在。坚守人民币汇率主权,稳步推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和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是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同时,推动国际储备货币改革,逐步改变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而建立超主权世界储备货币,是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现实问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动荡不定,而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内容之一,汇率决定理论又在国际金融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汇率理论的发展的角度,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势在必行。尽管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给了美国应对危机的"备用轮胎",但当今世界上暂时还没有哪一种货币目前可以取而代美元:美元浴火重生、重构复兴,欧元可能因金融危机而受到削弱,亚洲货币尽管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加大,但不改美元的主导地位。且储备货币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特里芬两难"困境,现时也不可能创立超国家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在短期内不改单级格局。  相似文献   

4.
王薇 《现代企业教育》2009,(20):125-126
金融危机使人们体会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激发了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储备货币安排的质疑和改革诉求。本文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状况。提出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种种问题。危机带来变革,变革带来机遇,本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希望我国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参与公平、公正、包容、有序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推动国际金融秩序变革,提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联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扩大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才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日益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组织,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它不应受美国的控制,而应遵循自己的宗旨,在加强对汇率和国际游资的监管、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帮助亚洲国家摆脱危机恢复经济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美元霸权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的经济政策、监管失缺和金融创新过度,根本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要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危机,必须构建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必须坚持货币体系多元化、监管主体多维化和国际金融机构主体平等化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框架改革争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国际金融框架内在缺陷有着重大联系。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国际金融框架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讨论。由于各方立场的差异,争论颇为激烈,其焦点在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国际金融标准的实施与IMF的改革。这场争论必将影响未来50年国际金融框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金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看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美元的“超信用”国际地位,IMF的功能性缺陷与全球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的缺乏。要从根本上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必须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机构等方面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对于中国来说,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建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2):120-123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随之在2008年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爆发在资本主义中心世界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怀疑。本文主要从货币体系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可以从储备资产和国际货币事务的协调两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去,维护和实现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些危机爆发的共同国际因素。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凭借着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美元潮汐现象,引发美元的“涨潮”和“落潮”,导致世界各国经济极其不稳定,经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是建构超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人民币作为中国的主权货币,其国际化不应该像美元那样走完全国际化的老路,而应该走不完全国际化的道路,即短期内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手段,长期内随着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上分析,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一国的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将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及宏观政策的巨大影响.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金融调控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现存的不合理的汇率生成机制,货币政策的双向"溢出效应",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强,以及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提高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应该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发展货币市场,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控货币供应,推进公开市场操作与外币市场操作的协调;坚决制止各种违反外汇管制的不法行为,提高外汇管制效率.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职业大学顺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企业“走出去”倡议与战略对先进制造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职能,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进行留学生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强化岗位胜任能力,注重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涵养,内化留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类国际人才培养质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校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的发展,高等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已颇具成效。高等外语院校要以此为基础,继续改革创新,准确寻找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即: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中心,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型外语人才。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和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接近国际化需求,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尤其是要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扩大国 际交流规模,强化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汇储备的性质与适度性问题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4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在以强制结汇售制为特征的外汇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和相关市场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迅猛增加。我国外汇储备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我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包含部分民间储备;二是从来源看,它具有一定的借入储备的性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以及我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目前我们并不能得出我国外汇储备过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载着国际人才培养与流动的重任。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具有互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并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发挥对外汉语的优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引智途径,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企业从事外汇业务必定存在外汇风险.汇率风险是企业从事进出口外汇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汇率变动是汇率风险产生的直接的、最根本的原因.汇率的确定和改变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因此,汇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货币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创纪录的30 446.73亿美元,这一数额远远超出经济发展实际所需要的适度储备规模,出现大量的超额外汇储备。因此,外汇储备数量管理的弹性制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外汇储备数量制度的改革进行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为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弹性区间进行可操作的尝试性设计,以推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从制度的角度出发,认为户籍制度是导致物价上涨的根本性制度,出口退税制度、劳动分配制度、货币制度、外汇储备制度、产权制度等也是影响物价上涨的制度性因素。提出改革和创新户籍制度,打破壁垒,还权赋能,实现工农业平等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作用,改革出口退税及外汇储备制度;改革并完善分配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hool reform ideas and concepts, the new schools in Hamburg were recognised as exemplary instances of a revolutionary and forceful reform in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ystems. Based on studies of transfer and their premise that the transnational transfer of ideas, practices and objects does not occur spontaneously, but requires specific mechanisms of transmission, this contribution explores the circulation and exchange of pedagogical practices and concepts within the discourse of New Education by looking at the example of the Hamburg experimental and community schools (Hamburger Versuchs- und Gemeinschaftsschulen). A key question in this process is how the Hamburg schools could acquire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they held. The analysis includes both 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f the experimental schoolteach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of the New Education Fellowship, school visits and various reports and documentations of the schools produced by foreign visitors. It shows not only the key role that transnational exchange played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debates of the 1920s, but also offers clues to the cultural patterns and beliefs that influenced the circulation and reception of ideas.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全球掀起了学习汉语热的高潮,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了热门话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就是指母语不是汉语而是其他国家语言的外国学生,这就涉及到各个国家的学生状况,然而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文化背景、教育背景、语言背景、学习的目的等不同,教学的方法和效率也就不同。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和运用汉语,换句话来说,让学生喜欢上汉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搞好国际交流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对外汉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鉴于此,结合日本汉语教学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对日汉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