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样带研究"经历5年的研究,在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中国陆地样带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区域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和结构对全球变化响应和适应的集成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完成了项目预定目标。通过项目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在结题验收会上,项目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好评,获得了特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文化》2011,(8):F0003-F0003
环境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说,最近在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岛发现了一千多个新物种。 从1998年至2008年,科学家们以每周两个的速度在新几内亚发现了惊人的新物种,其中还包括淡水鲨鱼和数十种蝴蝶。新几内亚西部属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世界上最神奇、保护最好的生态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3.
冰冻圈与生物圈间密切的互馈作用关系在全球变化下不断加强,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治理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基本格局与功能、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过程及适应性策略等角度,全面阐释了冰冻圈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及其在全球生态系统功能与人类福祉中的作用、冰冻圈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与指示性、冰冻圈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物生产力增效等方面的屏障作用等,提出了变化环境下冰冻圈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的有效调控路径;从而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冰冻圈生态学的基本内涵与学科进展,并指出了冰冻圈生态学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隼科鸟类是猛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常见的鸟类类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起至关重要作用。本研究旨了解西藏隼科鸟类概况,通过查阅国内外隼科鸟类相关的文献及书籍,对西藏自治区隼科鸟类的种类、分布、形态及特征、栖息地、食性、繁殖、迁徙及种群和保护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西藏发现和分布的隼科鸟类有7种,唯有红隼分布较为广泛,目前在西藏对隼科鸟类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加强传统与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和扩大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大型真菌是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藏东南部地区森林植被丰富,然而其真菌物种资源调查统计严重不足。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是食、药两用真菌大科,文章查阅文献汇总西藏地区口蘑科物种资源并对其分类学信息进行重新校订,为西藏口蘑科81个物种选拟了准确的汉语学名,修订了其生境、习性、分布及经济价值等信息,讨论了口蘑科真菌资源的保育,为研究西藏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开发林下资源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加强林业建设,首要问题是加强对林业的科技支撑。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机制。它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与平台。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可以解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学问题,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西藏的边缘效应与昆虫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种环境相连接的地方,或两类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区,往往存在着人类尚未认识的生物物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常称之为"边缘效应"。西藏具有典型的边缘地区、复杂的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和哺育动物的摇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西藏高原最为重要的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就地理与气候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对AM真菌的孢子密度、侵染强度、丛枝丰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西藏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维持、草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两种环境相连接的地方或两类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区,往往存在着人类尚未认识的生物物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常称之为"边缘效应".西藏具有典型的边缘地区、复杂的边缘效应和生物多样性,是哺育动物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西藏位于我国西边地区,地域辽阔,海拔较高,其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被世界公认为“世界屋脊”,在西藏昆虫的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有大量的昆虫还未被人们发现,有一些比较珍惜的昆虫物种,也有一些比较常见的物种,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西藏、了解西藏是十分有必要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捕食者、分解者、传粉媒介、天敌昆虫以及最近比较热门的可食性昆虫等,可以看出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生态系统中没有绝对的害虫,也没有绝对益虫。昆虫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凋零物,作为传粉者可以维持植被延续,作为捕食者可以作为农业的天敌昆虫,作为可食性昆虫可以作为人类的蛋白质来源等。至今,许多研究者对西藏昆虫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生物有机体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胁迫。气温升高和降雨格局的改变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以生物有机体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进展,结合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利用现有基础研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反馈调节的主导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以期全面阐明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呼吸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碳循环中仅次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第二大通量组分.除温度和水分外,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物因子往往与温度、水分有着相似的季节变化,并且温度还对这些因子有重要的影响,这加深了探讨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难度.复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与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的非同步性为探讨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时间变异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农田LAI的季节动态与温度的季节动态存在非同步性这一天然试验条件,本研究通过该农田生态系统连续两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温度和生物因子对该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各个生育阶段,其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尤其当土壤温度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季节变化非同步时,LAI会改变土壤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的控制.基于直线回归方程,LAT能分别解释2003年和2004年冬小麦生态系统参考呼吸(10℃下的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97%和74%,能分别解释夏玉米生态系统参考呼吸变异的85%和42%.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农田的生态系统呼吸呈"双峰"季节动态模式,且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及LAI的季节动态模式相一致,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冬小麦的LAI和夏玉米的LAI达到最大时.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6.6 gC/(m2·d)和5.5 gC/(m2·d),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7.7 gC/(m2·d)和6.9 gC/(m2·d).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2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402 gC/m2(累计220天)和486 gC/m2(累计232天).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两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557 gC/m2(累计131天)和48l gC/m2(累计107天).冬小麦及夏玉米生育期生态系统呼吸的年际差异受土壤温度和受LAI影响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协同作用控制.冬小麦秸秆还田引起的生态系统呼吸底物的增加以及夏季降雨对土壤湿度的改善都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前期生态系 .统CO:排放量的增加.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管理措施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农业管理措施以及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对象是以拉萨市达孜县八嘎学村西南山坡空气温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目的在于探讨拉萨河谷山地气候中空气温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群落的空气温度进行立体分析比较。对拉萨河谷山地的空气温度进行时空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拉萨河谷区域的山地气候特点,而且对探讨相关气象要素时空变化与植被群落垂直分异的关系乃至维持拉萨河谷区域天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进而为西藏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国霞  赵学涛  吴琼  潘韬 《资源科学》2015,(9):1709-1715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目标的关键点之一,但很多研究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与生态系统资产的概念相混淆。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边界、核算单元、核算框架和核算方法,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流、支持服务和非生物服务等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范围。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资产存量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量的变化,二是生态系统服务流量变化导致的经济效益变化。  相似文献   

16.
马国霞  赵学涛  吴琼  潘韬 《资源科学》2015,37(9):1709-1715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目标的关键点之一,但很多研究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与生态系统资产的概念相混淆。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边界、核算单元、核算框架和核算方法,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流、支持服务和非生物服务等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范围。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资产存量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量的变化,二是生态系统服务流量变化导致的经济效益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呼吸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碳循环中仅次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第二大通量组分。除温度和水分外,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物因子往往与温度、水分有着相似的季节变化,并且温度还对这些因子有重要的影响,这加深了探讨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难度。复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与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的非同步性为探讨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时间变异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农田LAI的季节动态与温度的季节动态存在非同步性这一天然试验条件,本研究通过该农田生态系统连续两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温度和生物因子对该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各个生育阶段,其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尤其当土壤温度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季节变化非同步时,LAI会改变土壤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的控制。基于直线回归方程,LAI能分别解释2003年和2004年冬小麦生态系统参考呼吸(10 ℃下的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97%和74%,能分别解释夏玉米生态系统参考呼吸变异的85%和42%。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农田的生态系统呼吸呈“双峰”季节动态模式,且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及LAI的季节动态模式相一致,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冬小麦的LAI和夏玉米的LAI达到最大时。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6.6gC/(m2·d)和5.5gC/(m2·d),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7.7gC/(m2·d)和6.9 gC/(m2·d)。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2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402gC/m2(累计220天)和486gC/m2(累计232天)。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两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557gC/m2(累计131天)和481gC/m2(累计107天)。冬小麦及夏玉米生育期生态系统呼吸的年际差异受土壤温度和受LAI影响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协同作用控制。冬小麦秸秆还田引起的生态系统呼吸底物的增加以及夏季降雨对土壤湿度的改善都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前期生态系统CO2排放量的增加。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管理措施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农业管理措施以及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生物和生态系统环境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山野博哉率领的研究小组日前说.他们在长崎县对马岛近海发现了世界生长纬度最高的珊瑚礁。珊瑚通常生活在水温20摄氏度以上的热带、亚热带海域.高纬度地区很少生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林芝地区的实地调查,共发现杂草病害7种:西藏白茅条锈病、西藏白茅黑痣病、大籽蒿黑锈病、大黄锈病、大黄轮纹病、密花香薷白粉病和老鹳草斑点病,对病害症状进行了描述,结合各方面资料对病原进行了初步鉴定,为杂草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  张宏业  王秀红  张红旗  杨阳 《资源科学》2009,31(12):2042-2046
本文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5年~2008年间,新疆伊犁河谷新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思路,分析了20多年来,新垦区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的变化。结论如下:①1985年~2008年间,研究区耕地不断增加,但草地有退化为盐碱地或沙地的倾向;②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6.19%。在新垦区今后的农业开发中,一方面,应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防止过度开发引起的草场沙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土壤侵蚀加重及农田土壤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应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这说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基于谢高地价值系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结果在本区域内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