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蜡烛的燃烧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石蜡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石蜡不完全燃烧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炭黑等。(2)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而后汽化的石蜡蒸气燃烧,火焰分3层,包括外焰、内焰和焰心。燃烧时若产生黑烟是因为石蜡中的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3)验证有水生成的操作:点燃蜡烛后,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则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  相似文献   

2.
蜡烛火焰用扇子一搧就灭,可为什么带火星的木炭块却越搧火星越亮呢? 蜡烛燃烧时是先熔化,再气化,蒸气和氧气发生反应,所以出现火焰。焰心的成分是蜡烛蒸气,外焰主要是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温度很高的CO_2和水蒸气,内焰既有燃烧产物又有没完全燃烧的蜡烛蒸气。当空气以较快的速度流经蜡烛火焰时,火焰各部分的气体都能随空气一起流动,使可燃性气体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  相似文献   

3.
在课本的开头,《绪言》一节就有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构造以及燃烧的现象。别看小实验内容简单、取材方便、容易操作,却涵盖了整个《绪言》一节的知识要点。蜡烛(物体)是石蜡(物质)组成的,这就是蜡烛的构造。观察并记录蜡烛的颜色和状态,这就是石蜡的物理性质,说明有些物理性质可以直接观察得出。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的现象。现象之一:刚点燃时,蜡烛火焰明亮,紧接着火焰暂变暗,然后又恢复明亮。解释:石蜡熔化(固态变液态,物理变化)时吸热,因刚点燃产生的热量少,所以火焰变暗,持续燃烧产生热量多,所以火焰恢复变亮。现象之二…  相似文献   

4.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5.
验证酒精灯灯焰成份的方法山东临清市大辛庄中学(252661)陈守业一.外焰:酒精完全燃烧,温度最高【实验]: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尔后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一会儿使发现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把烧杯倒过来,再向杯内倒入少量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  相似文献   

6.
一、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部分[实验5—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由此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对此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呢?所有的可燃物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熄灭吗?为答此疑,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个实验:将镁带先在空气中点燃,然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瓶内壁产生大  相似文献   

7.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先给大家讲讲这个实验的过程:首先准备好白醋、小苏打粉、蜡烛和一个瓶子。然后,点燃蜡烛,把小苏打粉倒入瓶子里,再把白醋也倒进瓶子里去。这时候,立刻就会产生很多白色的气。这时,把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跑出来的气就会让蜡烛熄灭。  相似文献   

8.
1 前言 蜡烛燃烧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探究活动,承载了许多物理、化学知识.燃烧现象能够激起很多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也会针对燃烧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鲜明、有趣,许多教师对蜡烛燃烧的相关实验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文章以蜡烛燃烧为主线,结合一些常见的燃烧现象,对什么物质在燃烧,火焰中有哪些成分,如何检验反应产物,燃烧为什么会形成火焰,火焰的形状、温度、颜色、亮度,蜡烛在失重条件下能否燃烧、如何燃烧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由实验观察提出探究问题,反思进行实验改进与设计的通用性思维策略.  相似文献   

9.
点燃一支蜡烛,让它燃烧一会儿,再把它吹灭,烛芯上便会升起一股白色的烟雾。你用点着了的火柴靠近烟雾,立即会有一股火焰向烛芯喷去,蜡烛又燃烧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水中之火     
讲授初中化学燃烧这节课时 ,增加了自己设计的趣味实验———“水中之火”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两个条件。具体步骤如下 :(1)将一小段约 3cm长的蜡烛底部先在火焰上烤一下。再把它粘在玻璃水槽的底部。(2 )在玻璃水槽中注入一些水 ,使水面刚刚与蜡烛的上部边缘相平。然后点燃蜡烛 ,过一会儿、有趣的现象便发生了。实验现象 :当蜡烛烧到水面以下时 ,没有被水湮灭 ,而是一半火焰在水的上面、另一半火焰在水的下面 ,非常奇怪。再过一会儿 ,蜡烛的火焰完全落在水面以下 ,但仍然不熄灭而继续燃烧。此时 ,从水面上能观…  相似文献   

11.
(一)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发光放热,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现象,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是: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现在,请你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老师是怎样证明蜡烛燃烧以后生成了  相似文献   

12.
周虹 《中学理科》2006,(8):91-91
1.初中化学(上教版,下同)。上册第11页《活动与探究》中有一个实验:从蜡烛的火焰中用一根玻璃管引出一缕白烟并点燃。这个实验操作起来不容易成功,如果使用普通照明蜡烛,几乎不能点燃。在做这个实验时,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选用一支直径大于3cm的大蜡烛(烧香用的红蜡烛最好),点燃蜡烛充分燃烧后,吹灭蜡烛,我们可以看到一缕大约宽1cm的白烟袅袅升起,这时我们在离烛蕊大约3—5cm处点燃白烟,蜡烛又被重新点燃。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白烟,而且通过实验知道它具有可燃性,它的主要成分是气化的石蜡,改进后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3.
一、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 初中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部分[实验5-3]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现象:底下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由此得出结论: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改进验证蜡烛燃烧产物与点燃白烟探究实验的途径,提出借助矿泉水瓶和冰袋定性研究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采用手持技术定量研究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以及利用彩色生日蜡烛点燃蜡烛燃烧引出的白烟等实验改进措施,以期让实验操作更简单、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思维。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材料要准备吸水纸 这个实验除了教材上应准备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吸水纸.实验开始时,学生把点燃的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进水槽里,盖上有底烧杯,蜡烛熄灭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说明燃烧了一部分空气.为了证明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坚接着把水槽中的器材翻起来,把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擦燃火柴放在小缝里,火柴会熄灭.由于学生的手是湿的,很不易点燃火柴,这时就要用吸水纸擦干手,再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浙教版科学教材中灼烧火柴梗定性判断内外焰温度高低的测量方法,设计了基于热电偶的更为精确而定量测定火焰温度分布的实验。以蜡烛火焰为例,测得其中间部分的温度最高,高于其外焰的温度,焰心的温度最低。蜡烛火焰温度分布的差异与蜡烛三态的转化、环境的能量交换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蜡烛燃烧的实验报告湖北省襄樊市襄北铁中初三(四)班苏磊我们观察.蜡烛的火焰分为三部分。最里层较暗.叫焰芯;中间一层最明亮,叫内焰.外层却不易看清,呈现透明或略带蓝色,叫外焰。将一根细小木便迅速地平放在蜡烛的火焰里,片刻后取出,可以看到本模的中部即火焰...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时 ,往往出现集气瓶底已朝上、气体已倒尽 ,但蜡烛火焰却不熄灭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实验呢 ,我们在指导学生操作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a .点燃蜡烛后 ,应立即倾倒二氧化碳。否则 ,由于蜡烛燃烧时间过长 ,烧杯内温度升高 ,造成二氧化碳的过量挥发 ,致使火焰不易熄灭。b .倾倒时 ,宜采用快—慢—快的方法。开始快 ,是为了使杯底迅速充满二氧化碳 ;中间稍慢 ,是为了能自然观察到蜡烛火焰逐渐减弱的变化过程 ;最后快是为了确保蜡烛火焰的熄灭 ,因此时烧杯内温度已逐步升高 ,且集气瓶内的二氧化…  相似文献   

19.
科学小实验     
一、氧气与燃烧准备工作:蜡烛头两个,大玻璃杯两只,小玻璃杯一只,能盖住玻璃杯口的玻璃片三片,一盆水,水中滴几滴红墨水。实验过程:1.点燃两个蜡烛头,把这两个蜡烛头分别固定在两片玻璃片中心,然后同时将一大一小两只玻璃杯反扣在玻璃片上,观察两支蜡烛先后熄灭。2.将倒立的大玻璃杯连同下面的玻璃  相似文献   

20.
许多改进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一般都采用将"倾倒的空间"与"燃烧蜡烛的空间"之间用某物质隔开,再顺利完成二氧化碳"倾倒"的思路设计。为使该演示实验更易掌控、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和实验效果,采用新的思路,设计了两种新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