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松林 《新闻世界》2013,(10):111-112
面对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内容仍显单一,表现手法仍很僵硬。提高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贴近性与可读性,是党报增强权威性、公正性、服务性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如何增强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处理好两会报道内容的主流化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是两会报道的难点之一.做出可读性是晚报、都市报的优势,但使两会报道的内容主流化,并把主流化的内容做出可读性,就不一定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长期以来,不少经济报道内容呆板乏味,缺乏可读性、鲜活性,以及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等屡见不鲜。因此,经济新闻难写,而受众对一些肤浅的经济新闻也不欢迎,使读者群受到一定限制。经济新闻在报道的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拦路虎”。本文从提高经济新闻报道写作的可读性入手,探讨了写作经济新闻如何走大众化之路,以及如何让新闻更具接近性和亲和力,以期经济新闻的写作更能体现民生民意、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4.
如何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涪陵日报》孙娅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报道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报纸宣传中,它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比重不断增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可是经济报道枯燥乏味,可读性差,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老问题。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5.
我国报人在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方面做过多年的探索,但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国内一些优秀经济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实践,我认为应从社会新闻角度入笔,来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也就是说,软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是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的有效方式。党报要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 一、重新认识党报的经济报道 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生产型经济报道,远远无法适应新时期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党报改革经济报道,以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报道经济新生活,使新闻报道跟上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 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是党报贴近经济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读者向党报提出的新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新知识、新内容。例如,过去人们有了钱只知道存银行、买东西,现在可以买彩票、债券、股票等投资,因此读者需要可读性强又在行的社会经济新闻释疑解惑、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6.
当前,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晚报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增加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然而,做经济报道对晚报来说,又是一个弱项。这是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报道面上的东西多,点上的内容少;报道领导部门的措施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分析报道少;抽象系统枯燥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7.
对报纸而言,文风是思想的表现,是精神气质的外化。经济新闻涉及很多政策、数据等生涩内容,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看得好,更须转变文风。本文通过改变报道视角、报道内容、语言风格、报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经济新闻语言更加接地气,从而增加报道的可读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左琳琳 《新闻世界》2013,(10):106-107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9.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与信息流通程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道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报纸宣传中,它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比重不断增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贴近性与可读性,是党报增强权威性、公正性、服务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经济新闻的特点出发,发现并分析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科文 《青年记者》2010,(14):67-67
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内容,但往往因专业性太强、贴近性不够,显得太"硬"而不被受众所看好。本文意在探求经济报道"软着陆"的实现途径,以求得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是按照报道内容、报道对象划分而存在的新闻报道门类,因其报道内容的特定性而区别于科技新闻、文教新闻、政法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由于与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就必须具有新鲜浓郁的“经济味”。也就是说,要注意从经济的视角切入,以经济活动的新闻价值为基本内涵,用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与文风进行报道,力求使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经济新闻的特点,说到底,是由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的特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及其遇到的经济现象也逐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经济信息的需求,也表现得更加迫切。但平面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上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因缺少可读性、趣味性而难以成为受众必读的内容。经济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吸引读者呢?笔者认为,地市晚报经济报道的社会新闻化写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即借鉴社会新闻可读性、趣味性强期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的特点,从经济报道的选题立意、写作形式、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全面变革。地市晚报经济报道的不足(1)题材偏深、偏专…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内容,但往往因专业性太强、贴近性不够,显得太"硬"而不被受众所看好.本文意在探求经济报道"软着陆"的实现途径,以求得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报经济报道的基本准则。可以这样说,经济报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报的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怎样才能使党报的经济报道出新出彩,强化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三明日报》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经济信息泛化的趋势下,如何实现经济报道创新?笔者认为,应逐步改变传统的经济报道模式,在可读性、生活化、社会化、专业化方面下工夫. 拓展新视角,增强可读性 要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必须增强可读性,在报道的思维方式,视角的选择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向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在经济活动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今天,如何把经济报道搞得既具有一定深度,同时又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一个新闻改革的课题。北京日报自去年底开办的《效益开窍》经济专栏,即是我们对经济新闻改革所做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向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在经济活动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今天,如何把经济报道搞得既具有一定深度,同时又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一个新闻改革的课题。北京日报自去年底开办的《效益开窍》经济专栏,即是我们对经济新闻改革所做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1994,(3)
一篇值得借鉴的经济报道经济报道是当前新闻传播中的大头,怎样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是一个值得我们加以仔细研究的课题。不容否认,在当前大量的经济报道中,真正抓住了问题、能给人以启示、有可读性的稿件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一些公式化、概念化,因而也是没有个性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