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胶矾水在书画创作、书画装裱以及古籍修复中是常用的配料。胶矾水的主要功能是防墨洇散,防水固色,除此之外还可加固、防腐。一方面,胶矾水中的明胶可以填充纤维间隙,包覆纤维,起到防墨渗入的作用;另一方面,明矾有"架桥"和"絮沉"作用,优化明胶性能、助留墨迹。但由于胶矾水中明矾的水解作用导致纸张酸化、劣化,因此尽量避免添加明矾或亟待寻找胶矾水的替代品,达到既能防洇散又对纸张无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蛟致力于办有特色的成人高等学校,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内涵,坚持每年举办大型师生文化活动,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成年人向往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3.
范正利 《青年记者》2007,(19):43-44
在司空见惯的"中国特色"的"车马费"上,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新闻从业者缺少自律,二是企业(包括从事中介服务的公关公司)在活动中以"车马费"作为媒体公关的撒手锏。  相似文献   

4.
"图象"都能改成"图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素兰 《编辑学报》2006,18(2):105-105
"图象"与"图像"这2个词常被作者混用、误用."图像"常被误为"图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像"已被确认为规范字,还是沿用新的<简化字总表>发表以前的用法,即"象"作为"像"的简化字是规范字,而"像"是非规范字,故仍沿用"图象";二是有些编辑排版软件的字库中未设"图像"这一词,而设的是"图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律把"图象"改为"图像",这也是不准确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图像"都可以代替"图象".要想区别"图像"与"图象",首先应注意"像"与"象"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5.
"隔"与"膈"隔(g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1对其解释为"遮断;阻隔。如隔河相望、隔着一重山等"。膈(g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弛时胸腔缩小。旧称横膈膜"。这2个字在医学论文中的误用源于"纵隔"与"横膈"的使用。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的总称,它们借疏松的  相似文献   

6.
按照《现代汉语词其》的解释,"观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也"专指政治观点。"从这个定义来看,一个人只要思维正常,对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的。而"观点新闻"则不同。所谓"观点新闻",一般是指对专家学者,也包括一些党政官员在各类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上提出的新观点所作的一种报道。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一、"文责自负"的误区 在作者撰写作品和出版部门出版的过程中,常有人用"文责自负"来概括作品的责任.何谓"文责自负"?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可见,"文责"一般是要作者"自负".这一普遍的认知,实际导致了"作者主责论"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农业报道是各个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报道板块.当下,要做好农业报道,必须把握并遵守其中"不变"与"变"的报道原则."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宣扬科技带动农业发展的理念;"变"的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农业报道.  相似文献   

9.
张新民 《青年记者》2007,(18):69-69
做了十几年跑城建报道的记者,我体会到,要保持新闻"触角"敏感长久不衰,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吃透"上情",把握好"下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关键。在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党的喉舌。既是"喉舌"就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因此,作为"喉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坚决按照党的方针政策行事,是起码的条件。而要保持新闻"触角"的敏感,并能不断地抓到"活鱼",仅仅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听党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研究党的方针政策,领会精神实质,学会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本领,这样的记者才会有敏感的新闻"触角"。  相似文献   

10.
"三农"电视节目如何"三贴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宣传"三农",服务"三农"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贴近"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基本工作原则.电视媒体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和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