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羔 《档案》2012,(2):29-31
1864年,原本是中亚浩罕国舞师的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南疆地区,在沙俄和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865年成立了“哲德沙尔国”,意即“七城之国”,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针对阿古柏的侵略行径,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但是,左宗棠力排众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于是,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63岁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  相似文献   

2.
同光时期,清政府治下内忧与外患渐轻,政局趋稳,秩序渐定,政府开始对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制兵和勇营并存的兵制进行调整,以堵塞兵外加兵、饷外加饷的漏卮。勇营本以补制兵之不足,由于在战争中表现远超绿营,由偏锋演变成主力,因此战后如何区处二者关系着实考验统治阶层的政治智慧。清朝中央政府和在战争中崛起的督抚将领,在兵勇去留和继续使用何种兵制这些关键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或出于公心,或出于私意,其中所呈现出的见解与思想十分耐人寻味。探讨此间朝野上下在兵制方面的改革思路与实际做法,可以了解晚清军事思想发展的一般过程,感受军队膨胀与军饷供应之间的矛盾,更能洞见晚清兵制改革的取径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3.
1904年7月至8月,清廷接连颁布两道谕旨,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这是清政府练兵处主导下筹饷练兵政策的一次具体实践。铁良南下行程因使命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江苏,清查财政与考察军事并重,期间接到毋庸清查财政的谕旨;第二阶段在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五省,停止清查财政,全面转向军事考察。1905年2月,铁良回京复命,奏报了南下考察详情。铁良南下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一,练兵处制定了南北中三厂齐建方案,解决了兵工厂建设问题;其二,筹集到数额可观的练兵经费,催促各省执行筹饷政策;其三,迫使地方督抚遵照练兵处章程编练新式陆军。无论是清查财政,还是考察军事,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筹饷练兵。铁良南下,成为练兵处推进筹饷练兵政策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对清末军事改革进程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析左宗棠西征借款与协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宗棠在1867-1881年间共6次举借外债(一般合称为西征借款),本金达1595万库平银两,成为近代第一次举债高潮。左宗棠从福建移师西北镇压捻回起义、收复新疆,历时十余载,其巨额军需主要来源于各省关的协饷。西征借款的举借、偿还以及所体现的近代外债的本质特征无不与协饷相关连。以前的诸多著作对此只是略加涉猎,而且一般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左宗棠借债源于协钢不济,但又成为制服拖欠协饷各省关的“杀手铜”。本文则力图从更广的角度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正于方家。一西征借款是对协馆制度的补充协饷是一…  相似文献   

5.
同光年间左京棠甘肃禁烟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光年间,秦陇一带烟毒泛滥,危害甚重.1869年,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奉调入甘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在此期间厉行烟禁,推行了一系列清除罂粟、劝止吸食、根治烟祸的措施,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档案馆所藏清朝档案,由于在十年动乱中工作长期停顿及保管条件欠佳,曾经发生虫蛀、霉烂现象。为了抢救这批珍贵的历史文件,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我馆从1979年6月开始进行整理,经整理就绪,已可开放利用。 我馆保存的清朝档案,数量较大,内容丰富。早自康熙九年(1670年),晚至清朝末年。计有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四川筹饷报销总局、办理四川机器总局、四川清理财政局、办理四川全省矿务总局、四川分巡川东兵备道、重庆府、巴县、川滇边务大臣、四川分巡建昌兵备  相似文献   

7.
俞菊美 《云南档案》2010,(12):15-17
庚子战乱之后,连年灾害,民不聊生,商民亲历庚子之祸之苦。宣统元年12月9日,爱国商人在天津商会的倡导下,电传各省筹办国债会,捐筹还赔款,全国积极响应,纷纷捐款筹还国债。昆明市档案馆保存的一组宣统元年12月"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筹办国债会照会云南商务总会"及"筹还国债会简章草案"等档案史料记载了筹还国债会缘起、政府各级衙门的支持及运作具体状况的重要的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商会积极参与爱国活动,商民为国分忧的爱国图强前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一生至于清朝最大功劳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3-1864年这11年间,依靠亲戚、好友与师生等复杂的人脉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史称湘军。曾国藩所带湘军之所以能迅速成为镇压太平运动的主力,和曾国藩个人的筹饷能力密不可分。本文以历史演进的叙事探索湘军粮饷制度变迁,以期研究湘军取胜之关键,进而得出"‘强后勤’是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咸丰初年,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江中下游一带重要城镇,云南铜矿因水陆交通被太平军阻断,无法正常运京,户、工两部铸币原料奇缺。由于战争,清政府糜费巨大,而地方各项赋税收入锐减,国库度支告匮。为解决庞大的军饷及京师百官之俸饷,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年)采取发行纸币(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及铸造高值大钱(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等措施,以"虚钱"代替"实钱",然仍难应付巨额开支,遂于咸丰四年筹议在京师鼓铸铁钱,以补制钱之不足。有关京师行铸铁钱之情形,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往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辑有关史料,其中反映咸丰四年至九年间,北京地方筹铸、开铸、增铸、行使、减铸及停铸铁钱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形,现予刊布,可供研究晚清货币史及北京金融史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原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并执行南京临时政府中央银行职能,沪军都督陈其美以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涉嫌贪渎将之绑架,在逼迫筹饷的同时也有打击中国银行信誉的企图,而其背后的动机,也有为其自办的中华银行寻找出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