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闻报》自1893年2月创刊到1949年5月停刊,历时五十六年。初为中外商人合办,不久为英商丹福士所掌握,1899年转入美国传教士福开森之手,1929年由中国资本家购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的报纸。五十六年中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家报纸在旧中国(主要是商业界)所留下的广泛影响和它所具有的某些传统特色,基本上是在福开森所  相似文献   

2.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3.
南京鼓楼医院,又称金陵大学医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Nanking),1892年由加拿大籍传教士马林在美国教会和南京士绅景观察等人资助下创设,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城内唯一一家为平民提供全面医疗救治的医疗机构.鼓楼医院以外科医生威尔逊(R.O.Wilson)为首的医务人员克服了医院人手不足、资金设备紧缺、日军不断骚扰侵犯等困难,坚守备自岗位,承担了南京城里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重任,成为危城百姓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4.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报界出现过集团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当时中国最大两家报业资本的兼并和上海4家报社、通讯社的联营。1929年1月,《申报》业主史量才收购了美国人福开森手中的占《新闻报》65%的股份,实际掌握了两家报社。在此前后,张竹平创立了“申时电讯社”,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  相似文献   

5.
<正>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受罗马教廷指派于158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澳门、广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直至病逝于北京,时间长达28年。期间他习说汉语,完全以中国的方式生活,并利用渊博的学识开创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新局面,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仇华飞 《历史档案》2003,14(1):92-97
早期中美关系,自1784年“中国皇后号”(China’s Empress)首次来到中国,经历一段较长缓慢的发展时期,中美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广州港的货物贸易,文化交流仅表现在一些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慈善机构方面,中美两国官方交往几乎没有。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美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中英《南京条约》迫使中国沿海五口对外开放,美国认  相似文献   

7.
汪汉溪(1874-1924年),字龙标,浙江温州人.早年毕业于梅溪书院,曾应试考中秀才.后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庶务。1899年,南洋公学监院、美国牧师福开森买下惨淡经营的《新闻报》不久,委任汪汉溪为总经理。  相似文献   

8.
不属于我国近代图书范围而又不能不谈的事有两件,一是报刊,一是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出版活动。后者从1815年马礼逊开始,一直到1950年广学会结束为止,百余年没有间断过,但以1842年——1895年在上海的世俗出版物为最重要。南京条约签订以前在澳门、广州一带,是为早期,数量不大。甲午战后我国的新式出版业日益发展,教会出版物的影响日益无足轻重,是为后期。自鸦片战争前开始,与我们有文化接触的基督教传教士已不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派而是新教传教士了。他们是为资本主义寻  相似文献   

9.
南京道胜堂是民国时期著名建筑,由美国传教士马吉兴建。道胜堂设计理念中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元素,同时还包含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空间特征上具有立体式融贯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11.
沪江大学是1950年以前美国教会在中国所设立的13所高等学校当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在华东和华南各地影响较大.1900年,美国南北浸礼会会议决定在上海创办大学来扩大影响,并在上海杨树浦郊区购地兴建校舍,进行筹办.1906年设立了神学院"浸会道学书院".1908年正式成立了一般性的"浸会大学",南美国传教士柏高德任校长.1912年,神学院并于大学,由传教士魏馥兰继任校长;1915年,更名为"沪江大学".沪江大学的声誉来自于它的办学特色,工商管理、银行、会计、国际贸易、化工等系在师资方面都比较有特色,受到上海中上层人士的青睐,使其纷纷送自己的子女去学习.沪江大学得到社会的重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社区服务机构--沪东公社,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服务事业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按姓氏笔划为序丁济沦王中江祈派沈如钢柯光先陈力丹维子分 英惜王冯甘帆帆林林东生肖华何徽赵超构钱辛波徐铸成谢冰岩温济泽 (人民日报社务委员)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 (上海解放日报顾问) (上海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顾问) (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文汇报顾问)·(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顾问)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以上是为刊院顾问)(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报史…  相似文献   

13.
广学会,由英美基督教传教士于1887创立于上海,系由1884年设立的同文书会改组而成,1892年始称广学会。英人赫德为第一任董事长,英国传教士韦廉士·李提摩太等先后任总干事。该会为外人在华创设的最大的出版机构。主要会员有英人慕维廉、艾约瑟,美国的林乐知、李佳白,德人花之安等。以“输入最近知识,振起国民精神,广布基督恩纶”为幌子,对  相似文献   

14.
史学界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元青近年来,我国的传教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评价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成为史学界引人瞩目的热门课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的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15.
刘冰 193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童年、小学、中学在上海度过,1949年5月,18岁的刘冰随母亲赴台湾,与1947年就被上海世界书局总管理处委派到台湾开设世界书局台湾分局的父亲团圆。初到台湾,18岁的刘冰供职于世界书局,从此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出版印刷生涯。1972年刘冰到美国洛杉矶发展,1978年9月在洛杉矶和鹿苑商场开设长青文化公司(EVERGREEN publishing&sta-tionery),担任董事长。目前,公司下设长青联营书店、长青新闻、长青论坛、长青艺文沙龙、长青出版共五个子公司。到1999年,长青书局已经在美国西部各地发展到了10家连锁店,其中面积为6000多平方英尺(约合600多平方米)的总店成为全美最大的中文书店。刘冰先生担任的职务还有:美国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顾问、洛杉矶摄影学会荣誉会长、美国刘海粟艺术基金会会长、美国洛杉矶上海人联谊会会长等。著有《中国装订简史》、《我的出版印刷半世纪》。  相似文献   

16.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一、马礼逊时期:医药传教事业的开拓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17.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徘徊在中国国门边缘的西洋人士(包括传教士及商人),数已不少。他们最大希望,将来可以进入中国大陆。1832年6月21日,郭士立牧师与英国广州商馆的胡夏米,乘阿美士德号船到达吴淞口,在上海停留了两周。郭士立的游记《THE JOURNAL OF TWO VOYAGES》在《中国文库报》发表后,大为轰动。游记中特别介绍上海,推测上海必将  相似文献   

19.
“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一次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报业经济的发展,上海报界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在经营体制上曾经出现过报业集团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中国最大两家报业资本的兼并和上海四家报社、通讯社的联营。1929年1月,《申报》业主史量才收购了美国人福开森手中占《新闻报》65%的股份,实际上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家报社。在此前后,张竹平创立了“申时电讯社”、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虽然史量才掌  相似文献   

20.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