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在广泛收集英汉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比了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隐喻在概念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英语中更多用"自己在动"的隐喻,汉语更常用"时间在动"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俄汉民族的时间隐喻都是通过"金钱、空间、实体"来建构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第一,汉语多采用时间在动的方式,而俄语多使用自我在动的方式;第二,汉语时间隐喻有"上""下"纵向维度,而俄语只有"下";第三,汉民族认为"近"为过去,"远"为将来,俄民族则反之;第四,汉语中时间物化的例子比俄语中多,说明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重具体,轻抽象,俄罗斯民族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空间隐喻是许多语言所共有的。文章以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为语料,发现汉语较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为这一普遍性提供了佐证。同时发现“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隐喻不能完全解决汉语中一些时间表达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与时间的顺序性有关的隐喻大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模式。在同一种隐喻模式中,由于观察角度的转换而造成了"前"来"往"等既能表示过去也能表示未来。时间隐喻模式中的这种观察角度的转换来源于空间隐喻模式中类似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空间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义或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但人们会使用相同的空间词汇来描述抽象概念。汉语中垂直性空间隐喻语言(上/下)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和英语有着非常一致的对应映射。汉语中的"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对多义词,它们表达了时间、社会等级、主观优劣等隐喻义。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研究证实,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对大多数时间概念的定义和理解都是借助空间概念,通过隐喻的形式来实现的.从词汇、"时间在动"及"自我在动"隐喻系统方面研究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在中英文中存在的普遍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状态、地位、数量"3个概念域中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8.
宁波方言中存在大量的时间词汇。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中有三类认知机制可以解释时间词汇的理解过程,分别是用空间认知时间、用人体认知时间、用民俗认知时间。宁波方言中时间词汇的隐喻认知机制证明了Lakoff关于“隐喻是人的认知手段”的理论,同时也指出在英语和汉语中对时间词汇的理解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9.
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通过对汉语的"上、下"空间关系为代表和英语的"UP/DOWN"作相应的对比,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状态、社会等级、数量"这四个概念域内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时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文章以隐喻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点,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文化根源,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准确理解时间隐喻的真正涵义,从而有效地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2.
时间是抽象概念,对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时间概念隐喻。文化不同,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不尽相同;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会有差异。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一运动的物体”、“时间是我们从中穿过的空间”的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尽相同。通过语言表达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时间的取向方面,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而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相似文献   

13.
英汉时间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化的不同而不同。英汉化中均有“时间是金钱”、“时间是一运动的物体”、“时间是我们从中穿过的空间”的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尽相同。汉化强调的是“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这一点,而英美化则是“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有价值的商品”和“时间是有限的资源”三并重,构成一个体系;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英语语言里的一个重要语言形式,具有形式和形象多样化的特点;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简单的形式对等。应用功能对等理翻译英语阴喻的方法有:对等地借鉴形象相同或不同的汉语阴喻,对等地借鉴汉语明喻,和对等地用主体;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对等翻译;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选择形式更对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隐喻话语的对比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认知和体验世界的基础,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话语现象。隐喻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共性,而且深受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把握英汉隐喻的异同有助于隐喻话语意义的准确解读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式英语的产生,来源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层面上的差异。作为人类思维和行动基本模式的隐喻,决定着词汇的深层次含义,是破解思维差异的首要因素。因此,了解隐喻思维的特点,理清汉英词汇在隐喻关系上的对应和区别,使本体(英语词汇)能够真正解释喻体(汉语意义),是修改中式英语确切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必然兼有共性和个性。莱考夫根据隐喻的概念系统,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空间)隐喻、本体隐喻三类。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英语里大量存在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来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圾对状态、时间、数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的异同,深人分析隐藏在其后的原因,以对期研究语义引申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中母语干扰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