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业群建设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对于专业群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区域软件产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产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基于"1+X"证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1+X"课证融通、教学资源、教材教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提出了软件技术专业群...  相似文献   

2.
随着职教改革的持续深入,专业群的建设已成为助推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路径,成为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支撑.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双高计划"黑色冶金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明确专业群建设目标,重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组织与实施,以组建能够适应产业发展、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为冶金行业供给优质人力资源,更好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从而构建专业—产业—职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实现"双高"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创共享的主要方式,是完善专业结构的关键途径,是优化办学结构布局的总抓手,也是重构治理体系的重要助推力.当前,"双高"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面临着人才流通不畅、校企互动深度不足、专业群规模过度膨胀、课程建设取向错位等失衡困境,导致与产业之间发生"脱轨".因此,应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群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流动;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平衡专业群生态位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专业群从"量贩"走向"精品";重塑课程逻辑取向,实现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效应"等.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实现"双高"院校教学资源共建共创共享的主要方式,是完善专业结构的关键途径,是优化办学结构布局的总抓手,也是重构治理体系的重要助推力.当前,"双高"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面临着人才流通不畅、校企互动深度不足、专业群规模过度膨胀、课程建设取向错位等失衡困境,导致与产业之间发生"脱轨".因此,应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群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流动;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平衡专业群生态位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专业群从"量贩"走向"精品";重塑课程逻辑取向,实现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效应"等.  相似文献   

5.
梁晓晓 《广西教育》2023,(33):124-128
本文结合数字经济时代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新要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设置滞后、课程体系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等难题,从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四个维度探索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是学校教育及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匹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并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文章以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途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及内涵、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逻辑起点,支撑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建设对接产业链及岗位群能力要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1+X"型教学创新团队,便是专业群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模型的核心构件。在理论假设与实践过程中,探索并积累专业群提升服务与支撑区域产业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经验,建构"国家标准+特色标准"的培养方案,"平台+‘魔方’+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1+X"多元素质的教学创新团队,是当前职业学校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专业群整体发展的层面去考虑分析.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为例,从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班级方向模块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四部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分析了该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该课程体系既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三教"改革,具有服务类型教育发展、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服务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专业群建设面临着服务产业能力待提升、集群发展落实有偏差、产教融合实现不到位等现实困境,对此,文章提出从德技双馨教学团队、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和专兼结合"双师"团队开展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从课程体系重构、专业课程改革及精品教材建设开展高水平课程及教材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和项目化教学改革开展高水平教法改革等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东省三次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就业结构特点,量化分析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度。研究认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度比全省开设专业更高,指出面向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信息服务、金融等行业的专业群与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度有待提高,提出建立专业动态预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特色发展、推动专业内涵升级、重构专业群岗位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作鹏 《教育与职业》2021,998(22):91-96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产教融合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双高"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应以深化产教融合逻辑为主线,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据,对接产业调整和岗位需求,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同时,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并建设与岗位能力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课堂革命,同步推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实体化职教集团等部门为载体,主谋技术技能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群建设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共享、分立、互选"的平台式课程体系是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高职专业群平台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对接专业群服务面向、柔性构建、共性与差异性相结合、行业和企业参与共建等原则,通过分析专业群服务面向、面向的岗位群和技能要求,确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岗位群对应的课程群和职业技能,构建由共享技能课程平台、分立技能课程平台和互选技能课程平台构成的平台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职"双一流"院校建设重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可使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品牌效应.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以下理念:努力突出学校特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合作模式,如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等;要准确及时预测专业群人才需求;在资源建设中应形成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享模式."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应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建设难点的分析,阐述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要点,搭建面向"高技能、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平台、多路径、模块化""1+X"新模式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案,以期给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及专业群课程分析基础。本文以装饰专业群为例,阐述"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平台+模块"能有效整合专业群资源,把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软技能要求融合、融通,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康欢  林旭 《教育与职业》2021,996(20):35-41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题中之意,更是助力"双高计划"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关系耦合交错,从"整体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彰显出"闭环逻辑"和"多主体契合逻辑"两大逻辑关系.在厘清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融合联系的基础上,以核心功能为轴心,以教学群体、公共部门和私人组织为支点,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功能价值体系.倡导以本原路径、信息路径、联动路径和保障路径等多维路径作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突破点,从而实现"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理性转型的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育训结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时代发展要求,而"1+X"证书制度正是落实育人与培训一体化"育训结合"模式的关键举措.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以护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依托,探索育训结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助力专业群人才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提供思...  相似文献   

18.
专业群内部机理是群内各专业的结构关系、职业面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师资结构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内部机理决定了专业群基本特征的形成;产业集群理论和学科建设理论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理论;专业群的发展动力关键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也是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生需求。构建专业群应建立与行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步调整机制,建立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协调合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提出了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是解决目前专业群建设瓶颈的有效途径,并对"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力图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职计算机专业按大类招生后,教学需要划分为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进行,前者时间为1年,后者时间为2年。以此为基础,按"1 2"模式构建"大类平台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入门引导课程、大类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实训课、综合素质与拓展选修课,以及专业核心技能提高课、订单课、技能拓展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