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老了常沉缅于回忆往事。最近,新闻界的朋友们欣喜地庆祝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我不禁又想起了把我引上新闻工作之路的长辈之一范长江。在战争年代,我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的教诲,使我永远难忘。1940年6月,我从浙江上虞来到金华,进入了国际新闻社金华通讯站工作。国新社是党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新闻通讯社,社长就是范长江。只是当时总社设在桂林,离金华很远,我只能从来往的信函和文件中,聆受长江同志的教益。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当局掀起了又一个反共高潮,我与通讯站的负责人计惜…  相似文献   

2.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3.
书记,领导报纸有方略《泸州日报》总编辑章正超总编们有一个大体一致的感觉。既怕领导不重视新闻,又怕领导过份重视新闻,大事小事管到底。大家都希望能在那种既重视新闻又理解新闻的领导下边工作。我担任沪州日报总编七年,现任市委书记杨运洪对报纸的领导方略给我留下...  相似文献   

4.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5.
我从放映员到报道员,现又任打字员,工作几经调整,但始终痴心不改的是搞摄影报道。回想起几年来时断时续的新闻生活,心中像打碎的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可看到那本厚厚的见稿剪贴本,心中又感到欣慰。新闻摄影可谓难,难的是角度要新,选题要准。文化底子比较浅的我,曾不知如何下手,正在焦虑之中,军报的新闻函授大门向我敞开了。通过一年的学习,在文字和图片上都有长足的长进。新闻敏感对搞新闻的很重要,在别人没留意的地方要多想多琢磨。就拿今年我拍摄的“寒冬餐桌热腾腾”一稿《刊登在今年1月24日解放军报三版》来说吧…  相似文献   

6.
从事新闻工作4年多了,看着一篇篇新闻稿件变成了铅字,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高兴之余也有忘不掉的苦涩,最难忘的是发表的两篇“处女作”。1993年,我怀着对新闻写作成才的向往来到分部报道组学习。那时,白天拼命采访,晚上加班写稿,天天如此。但通往新闻报道的道路并不平坦,我满怀希望地将一篇篇稿件投向绿色的邮简,可迎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眼看一起学习的报道员小彭将一篇篇稿件变成了铅字,我是又嫉妒,又着急,不住地埋怨自己不中用,同时脑海里又产生了“走捷径”的想法。一天,在翻阅报纸时看到一篇报道:烟台某乡镇党委做出规…  相似文献   

7.
“漏”报新闻的“漏”字为什么加上引号?是因为并非别人报了我没报,而是同样一则新闻,别人报道的是新鲜重要的信息,而我报的却是空泛的文字。在重大的事情上漏报新闻,在现在这个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少有发生。然而漏报新鲜、重要的信息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上。漏报新闻的经历发生在2001年上半年我在经济日报实习时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后。2001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方水资源现状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值北方旱情严重,又临北京申奥投票前夕,此时北京的水问题备受瞩目。与会…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闻商品性讨论的几点意见李位三我偶然读到一本《新闻界》杂志(1994年第2期)上关于新闻商品性讨论的综述。由于原来作过新闻工作,现在又研究经济学,所以看了几行便进入了“情况”,想在这里谈几点意见。新闻的党性原则与新闻是商品并不对立不久前,报载《邓...  相似文献   

9.
和《军事记者》的“一见钟情”是在1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肩扛一道杠的新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班长那里看到了当时的《新闻与成才》,从此爱上了她。当兵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军报的第七届新闻函授班。走进陆军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后,仍用有限的津贴订阅《新闻与成才》。多少个夜晚,我翻开心爱的杂志,在字里行间追寻着自己的军事记者梦。真正走上兼职的新闻干事这个岗位是在两年前,从看新闻到写新闻的跨度太大了。实践后才知道,爱她还真是不容易。一次次投稿,一次次杳无音讯。在这孤独无助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与我相伴多年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0.
到齐鲁晚报5年了,5年来,我对新闻从最初的喜欢、迷恋发展到痴狂,又从痴狂中悟出一些道理。 2002年,我考进齐鲁晚报,做了一名娱记,我的新闻梦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记得有一次采访《天龙八部》,我得知张纪中躲到河北怀来县深山里拍摄,就赶到怀来,包了一辆车,钻到崇山峻岭里,找了整整一天。  相似文献   

11.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12.
“百宝囊”,是我对报刊资料剪辑本的亲切称谓。在几年的新闻写作生活中,她充当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她既是时时给我指导的良师,又足处处给我帮助的益友。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我正是这个年龄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的。1998年秋天,我所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农发行行长看我文字基础还可以,让我搞宣传报道。我自知才疏学浅,可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凭着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尽心尽力的热情劲,半年时间就赶写了几十篇稿子寄出去,结果仅是在《邢台日报》上看到一篇几十字的“火柴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报道的“料”。迷茫之时,我被农发行邢台分行推荐,于1999年初参加了《邢台日报》新闻培训班,经过编辑老师们的点拨,我很快悟出了:写新闻,光有热情还不够,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叫陶传国,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十二期函授学员。回顾自己一年来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的历程,真的感慨万千,可是不管怎样,我都要以非常愉悦的心情向函授中心的老师们汇报:正是因为参加了军报新闻函授,我才从一个新闻报道方面的门外汉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之路,一年来我经过努力,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军事记者》、《前进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稿25篇,这是我想都没有想过的成绩。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来就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任何稿件。记得我开始不停地向函授中心投稿而又屡屡不中时,我的心情是非常痛苦和郁闷的,周围的同志也…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从当战士业余报道员算起,我接触新闻工作已近30年了。然而,倘若有人问我中国新闻界谁享有“开山祖”的盛誉?我回答不出来。我相信,很多新闻圈的人或搞过新闻报道的人也不一定能回答得出来。不意近来翻阅新闻理论著作,竞翻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专著,即徐宝璜的《新闻学》,从而寻到了被称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的徐宝璜先生。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官费留学美国,在密芝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先后担任北京《晨报》编辑和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20年以后,他又先后在民…  相似文献   

16.
没想到,我的第一篇新闻竞登在了《解放军报》第一版。那是1993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到新华书店购书,碰见书店经理,随便聊起了军事类图书的销售情况。经理说,这两年军事书籍很畅销,并给我列举一些具体数字。我忽然感到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通过军事书籍畅销,可以反映人们国防意识的增强。随后,我又去几个个体书摊那里进行采访,连夜写成了《孟津军事书籍畅销》一稿,寄出去没多久便登在了《解放军报》一版上。这仅有百余字的短稿,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搞新闻必须处处留心。新闻,留心则眼中有,不留心则笔下无。关键在于留心@王兴民…  相似文献   

17.
月夜灯下,我欣赏着自己的新闻作品,一阵快慰涌向心头。此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带我走上新闻路的《军事记者》。那时,我仿佛失去了追求的目标,整天躲在屋里,借日记写心中的苦闷、无助和惆怅。一天,旅新闻干事王文毅随工作组检查教育笔记,无意间看到了我的日记。当他得知我高考时差了8分,在部队又与军校失之交臂的情况,十分理解我的心情。临走时,他劝我振作起来,要发挥文字基础好的优势,试着往报社投稿。两天后,王干事给我送来了十多本《新闻与成才》(后更名为《军事记者》),并叮嘱我说:“杂志里的内容有深的,有浅的,先…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种缘     
我与《新闻与成才》结识7年了,不仅我对它始终有着独特的情愫,而且我妻子也在众多的报刊中对它情有独钟。结缘1991年6月,我所在团里的新闻干事调走,团政治处把我这个他们认为颇有笔墨之才的排长调去当了新闻干事。在此之前,我放弃了备考研究生的机会,心想或许我应该与新闻有一段缘,就在新闻道路上干出一番成绩来吧。哪知当时团里的见稿数是全师最少的。我过去虽然写了些小文章,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下,但那与新闻不沾边。我只得从新闻基础知识学起。除了办公室每天能有10多份报纸外,手头没有任何新闻书籍和学习资料,我急得像热锅上…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20.
《新闻战线》编辑部:我是一名基层公路部门的业余新闻报道爱好者,既没进过专业校园,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仅仅凭借一份爱好与执著,5年来虽然有些稿子见诸报端,但是专业知识欠缺的体会愈来愈深,购置一些权威性的新闻业务书刊就成为我多年来的夙愿,而我所在的县城书店里根本就没有新闻类书刊。辑部桌上的第4期《新闻战线》引起了我的注意,不由信手翻阅,其中的《服务热线》栏的“主持人答”吸引住了我,我拿出笔记下了书名和出版社地址。通过查询得知详细的邮购方法,很快就收到《新闻工作者必读》一书。在贵刊编辑的指导下,我还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