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路径依赖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制度变迁的重要理论.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性,这种特性与王朝的周期性兴衰息息相关.在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锁定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凝聚性和刚性特征,通过学习效应在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利益集团参与的政治过程具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合谋特征,通过协同效应将制度均衡锁定在非效率的状态;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影响并决定了其在制度博弈中的预期和行为方式,通过锁定效应使制度变迁陷入困境.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封建王朝的制度变迁是在既有制度之下的渐进式修补过程,并不断走向制度僵化,最终导致王朝的更迭.  相似文献   

2.
依据路径依赖理论,当前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有:初始成本的模式惯性,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引发的主体惯性,以及适应性预期阻碍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变迁等三个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减小制度变迁的阻力;创新制度,克服模式惯性的依赖;激发活力,弱化主体惯性的影响;辩证思考,坚持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不断突破路径依赖,推动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渐进性制度转换、探索性制度置换、建构性制度微调等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政府决策和社会市场需求等宏观性因素影响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效应及高昂的运行成本等阻碍性因素使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产生路径依赖。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力博弈。如何抓住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不断突破路径依赖,是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与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利益不合或相悖的"制度悖论",如学术自由的缺乏、学术机构的科层化、学术权力的异化、学术资源配置的非契约性等.导致我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出现"制度悖论"的最大原因在于制度选择的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及其累积效应--路径依赖,鉴于我国学术体制的特殊性,打破大学学术研究制度的路径依赖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进行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各界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寄予厚望,但现实却远不及预期。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了三个导致预测偏差的要素:一是决策主体的认知偏差,二是既有制度路径依赖约束,三是技术性偏差。分析认为,制度路径依赖要素促成了特殊的EET税收优惠模式,这既造成了明显的门槛效应,又限制了未来参保规模,还将最需要保障的群体排除在制度之外;路径依赖与制度缺失导致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内隐藏着冲突,缺乏协调与配合。未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体系,需要理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消解制度障碍,并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政治学领域存在的五种代表性绩效观的分析,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了梳理,指出了新中国政府绩效制度变迁的三个发展趋势,概括出新中国绩效管理制度变迁的独特模式,即诱发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统一、通过渐进式改革维持断续性平衡、"问题-政治-政策"之多元汇流,剖析了绩效管理制度变迁的六种动力学说和四种路径依赖,并对路径依赖之所以产生的三种效应,即成本担忧效应、制度协调效应与集体博弈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理论共识和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指的是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主要被三种路径依赖束缚:移植别国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的应急性选择、政府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强控制力。突破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束缚,实现制度创新,就要创新高等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健全多元监督机制,并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转型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从初创阶段开始转向提高、完善阶段,学校治理结构由不规范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向严格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转化就成为民办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然而,这种有利于组织效率改进的制度变迁却没有普遍发生,民办高校目前处于治理结构的转型困境。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理论,从初始产权结构、制度预期和传统文化等角度分析和揭示了民办高校治理结构转型困境的路径依赖效应,阐述了要超越和克服路径依赖,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发挥国家和高校管理者等制度变迁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民办高校治理结构脱离无效率的"锁定"状态,步入有效率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大学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大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路径主要依赖于“延安模式”和“苏联模式”,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使这一“路径依赖”得到强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制度变迁的这一“路径依赖”已逐渐减弱。突破大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束缚,加快大学制度创新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的基本理论作为出发点,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改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改革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及其存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在新一轮制度创新中实现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清季课吏馆是训练、考核候补官员的专门机构。课吏馆的开设以整顿吏治为目的,但对地方而言,则有缓解仕途压力的意图。在办理方式上,课吏馆除了在考课内容上注重时务、实学外,基本沿袭了以往甄选候补官员的做法。由于课吏馆管理废弛,特别是其甄选措施多属具文,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并未产生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教育行政理念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儒家管理理念及其教育行政理念具有强路径依赖性。通过考察儒家教育行政理念路径依赖的形成及其特征、表现和影响,有助于对儒家教育行政理念的路径惯性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合理扬弃,这在构建教育行政管理中的第三种调节方式及迫切呼吁教育管理伦理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人口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动力之一,常受到历代户籍制度的约束。针对流寓民,统治者制定了有别于土著居民的户籍制度,如宋之"客户"、明之"附籍"、清之"客籍"等。户籍制度与客家民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术界忽视了户籍制度本身与客家民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客户、客籍"名称未必是近现代"客家"名称的直接来源。户籍制度是国家政权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差别性户籍制度不仅对流寓民进行户口确定,而且进行社会身份的标定。明清时期,土著与流寓民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同,推动了赣闽粤边区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清代摆脱"寄籍"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庆云曾任户部右侍郎,四川总督等职,熟悉清朝典制。他所著的《石渠余记》与《清会典》、《清文献通考》等资料均着意搜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可补《清文献通考》等所缺资料。该书主要是记载经济问题,极具经济史料价值。其中第一卷有相当篇幅涉及到救灾问题。书中所载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早、蝗、霜雹、地震、火、潮、飓几种。救灾措施主要有捐赋、减征、缓征、赈、贷、免一切逋欠等。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灾制度,这些措施和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5.
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作为清朝奉行不替的国策,始于皇太极时代,经过皇太极和福临两朝的发展,到康乾时代趋于完善,乾隆后至清末作为既定国策沿袭。同前代相比,清朝的满蒙联姻具有制度性,通过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互相通婚,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结成政治联盟。满蒙联姻对清朝统一中国、巩固政权和治理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同以内阁为中枢辅政机构,但地位和品秩有别。明代内阁委寄虽重,但仅系侍左右、备顾问的五品侍从机构。清王朝将内阁加以制度化和正规化,升其官秩为正一品。除此之外,二者的差别还表现在阁制、阁规以及内阁的运作方式等方面。而究其原因,实为明清两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矿业,清政府针对新的矿务形势进行矿务立法。铜官山矿务交涉源于安徽巡抚与凯约翰私定开矿条约,本为凯约翰与安徽巡抚进行交涉,在英国的要求下,清政府介入纠纷并以新的矿务立法为依据与英商斡旋签订了新的开矿合同。新开矿合同签订不久,因英商的屡次延期开采,清政府在安徽和全国民众的压力下重新与英商谈判收回矿权,最终以赎买方式解决。铜官山纠纷历时数年,清政府在铜官山矿务纠纷事件上用矿务立法和机构建设来维护本国权益,中国矿务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善;然而清政府的矿务政策在强国英国面前未能完全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国子监既是清王朝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最高学府。作为教学机构,国子监所招收的学生以贡生和监生为主体,二者统称为"国子监生"。清代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既具有地方官学中生员的属性,可以参加乡试;又有不同于生员的权利,能够通过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不过,清代的监生和贡生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在入学资格、入监后待遇及仕途前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表明,贡生的政治地位高于监生,入仕后所获取的官职和升迁速度也非监生所能企及。  相似文献   

19.
自清季赵尔丰经营川边、设立关外学务局开始,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机构,如关学师范的先导“四川藏文学堂”、关学师资的临时养成机关“关学师范传习所”、关学师资的长期养成机关“藏语专侈学堂”等相继开办起来,对川边康区教育与社会进步发挥了明显的先导与推动作用。清季川边教育与民族师范之所以得到推广与发展,主要得益于官吏提倡推动、政府拨款经营以及给予办学人员、学堂教师及关外师范生精神和物质优待等因素.其中宽裕的经费支持是聂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清代官学教师的选拔方式沿承明代,但也有不同,其中通过捐纳的方式选拔官学教师是典型的表现。捐纳官学教师这一独特的教师选拔方式是清代文官捐纳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于清代中央和地方官学教师的构成、质量与职业声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