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目前共有两千家左右的小出版社。它们规模很小,往往独自一人或只有二三个人经营。有的出版社,作者自写、自编、自己印刷、自己写书评,最后还亲自推销自己的作品。这些小出版社大都资金微薄,出版的作品大都是赢利性出版社认为是无利可图而拒绝出版的作品。我们如果翻一翻美国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有关出版业的历史,就能看到这些小出版社在传播文化和发现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和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出版社出的书和  相似文献   

2.
业者观察     
美国“小出版社”(Smail Press)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用来描述个人或合伙人经营出版图书或杂志的小生意。尽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出版社干的很出色,实质上,这些人是一些普通的人,常常有正常工作,他们更多的只不过是有自己出版自己著作的梦想,希望借此发展成为一种可以谋生的小生意。有些小出版社隶属于大专院校。小出版社也使用ISBN。 在美国,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自己撰写、出版自己的图书。此人既是作者、出版者,又是发行销售者,名曰自主出版商(self-publishers)。有的作者觉得他们自己比出版商能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图书,觉得自己的作品有可预期的销售前景,有利可图:想自  相似文献   

3.
“小出版社”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用来描述个人或合伙人经营出版图书或杂志的小生意。尽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出版公司干得很出色,而这些人常常有正常工作,并以此维持小出版社。有些小出版社隶属于大专院校。 小出版社可以是一个诗人,他出版自己的诗集到诗歌朗诵会上去推销;也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工作”,“按照多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认识和使用人才”。这对于做好新时期出版人才工作,积极推进出版业的改革,增强出版社的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出版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的是知识和信息产品,其从业者大都是有专门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因此研究出版人才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对于做好出版社的人才工作,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提高出版社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出版人才的特点分析1.具有强烈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甲方说,国内好的出版社多的是,你们不就一个地方出版社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乙方则说,说得对,国内好的作者也多的是,你们算老几,傲什么?以这样的一种深层心理为交往基础,当然最后就难免出现本地作者找外地出版社,而外地出版社又找本地作者这样一个“远交近攻”的出版怪圈。对于江苏文化产业来说,它最大的痛苦是想“堕落”、想“表现得特别差”,老天爷都不给你机会。但是很显然,这一点也恰好表明了江苏文化产业在内在机制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对按照小农意识形态复制出来的小利益集团,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有一个比喻,说他们就像是“一群冲进瓷器店的劫匪”,其对于社会利益的破坏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个贴切的比喻,也许是最值得南京出版界深思的。  相似文献   

6.
版权代理 ,是指版权代理公司或代理人接受作者或出版机构的委托 ,就达成有关作品的著作权转让或使用许可所进行的中介事务。从全球来看 ,版权贸易比较活跃的国家 ,其版权代理业也都非常活跃 ,如英国有 2 0 0多家版权代理公司 ,美国有 6 0 0多家 ,这是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些国家中 ,中小出版社一般都将版贸事务委托给代理公司处理 ;即便是一些大的出版社 ,也往往部分或全部委托给版权代理公司来做。一些代理公司已发展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形成庞大代理网络、具有极强推销能力的大公司。由于版权代理公司在信息、对外版贸经验、人才、资源等方…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全国出版社已有四百一十个了。据我所知,有的是一个出版社分出好几个出版社,有的是某些机关事业单位自己成立了出版社,虽说有分工,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界限分明,所以就出现重复出书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文艺书籍和某些工具书。有关部门为什么要批准成立那么多出版社?当然,回答是明确的:为了多出好书,为了发展出版事业。出好书的环节很多,出版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多出好书,最主要的还在于有较多的好的作者。当然,好作者不少是在出版社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但那也得具备一定的条件。从目前来看,已成熟和在帮助下能达到较高水平的作者,他们的人数和他们著作的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四百多个出版  相似文献   

8.
浅谈作者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出版社来讲,作者是其“衣食父母”,尤其是在当今出版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要重视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出版社提供优质的稿源,这既是增强出版社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满足读者读好书的需要。对于如何建设好作者队伍,笔者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出版社声誉,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出版社良好的形象,是靠较高的图书品位、较高的图书质量来树立的。多出书、出好书、出精品书,对于提高出版社的声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个出版社如果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图书,那么必然它的读者众多,社会影响大,认同度高,作者也…  相似文献   

9.
只知道唐僧肉好吃,吃了长生不老。没想到好新 闻也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不信你查看有关资料,就可以发现许多获奖新闻屁股后面缀着作者、编者姓名一大串,有的是作者一个、编者几个,有的是作者二三个、编者五六个。反正,五到上十人“集体创作”的好新闻多的是。 这些好新闻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吗?不可否  相似文献   

10.
“做出版行业的人,应该看一下《天才捕手》,瞧瞧珀金斯是怎么做编辑的.”影评人韩浩月看完引进片《天才捕手》后这样说. 美国资深编辑人威廉斯认为,出版社图书编辑同时要扮演3种角色,即:狩猎者(睁大双眼搜寻好作品)、魔术师(能化平凡为神奇)、双面人(面对作者时代表出版社,面对出版社时代表作者).《天才捕手》中的资深图书编辑珀金斯确实做到了这些.  相似文献   

11.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图书出版总量的持续上升,尤其是2006年创历史新高的12万多新书品种,似乎在表明一个事实:我国出版界的作者群体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惟有庞大的作者队伍,才有如此多的新书.但如果深入分析当前出版业的现状,却发现出版社的作者群体越来越难以稳定,尤其是知名作者对单一出版社的专注和忠诚日渐弱化,出版社甚至面临核心作者崩溃的危机.出版单位的作者资源建设,到了相当严峻的时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学出版社且不论社长个人,就是出版社作为一个“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体,在大学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对国有资产升值后的支配权也十分有限,正所谓大学出版社做得再大,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学校对出版社的干部考察任命存在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出版社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对其领导干部在出版经营能力方面的要求可能高于对其学术能力的要求,尤其是最近政府主管部门对出版业提出了职业化和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出版家(经理人)的要求之后,学校党委在选用出版干部上的这一不足更加凸显。大学出版社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是出版企业的最重要的资产和经营要素,同时,人才也是知识技能的职业资本的拥有者(职业化的“资本人”),天生我材必有“价”。当这些认识进入领导者的头脑成为观念,用人制度的改变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百步之内有芳草,处处留心皆文章。在新闻写作中,一些基层报道员总是抱怨基层“庙”小面窄,写不出有分量的稿件,或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笔者则认为,基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基层大有“活鱼”可抓。要善于发现基层报道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记得一个傍晚,我路过四营时,发现有几名战士在弹吉它,便和他们攀谈起来,了解到这个营有30多人会弹吉它、连队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第二天,我专程来到这个营采访,得知这个营自己创作的营歌《迷人的夜》准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之声”节目里播出;30多人能弹会唱,有两…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本领     
提起编辑,有人就想到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因此讥之为“编书匠”,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其实,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本领,而学到这些本领是很不容易的。那么,编辑究竟有那些方面的本领呢?我认为: 一、要会选题,善于了解读者的心理,预测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制定选题,组织稿件,才会有生命力。二、要善于发现和选择作者。书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的水平,一个称职的编辑,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从几个类似的作者中挑选出最理想的作者来。  相似文献   

16.
处理好作者栏避免著作权纠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伍传平无论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是已出版的图书,一般都少不了作者栏。作者栏由作者署名与标示作者对该作品的创作程度两部分组成,如“×××译”等。作者栏错一个字或擅自改一个字都不行。常常有一些著作权纠纷就起...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只是把“以人为本”挂在嘴上,只有那些有战略眼光和宽广胸怀的社长,才能做“以人为本”的事。你的人被挖走了,你也可以去挖别人的人。这就是市场规律。现在出版社对待人才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使用,轻培训。主要表现在培训量太少和培训方法失当。对于人才,要懂得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18.
论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丹 《新闻传播》2013,(8):166-167
期刊质量是期刊生存之本。基于此,分析期刊编辑为提高办刊水平,需要处理好同作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同相关专家和学者建立并保持联系、要善于发现成熟的作者、要善于培养有潜力的作者、要善待未名的一般作者,从而提高期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在于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企业所能获得的人力资源,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人才的潜能应是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流动.转企改制以后,高校出版社人才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大.对此,出版社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认可人才流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也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各种形式的认可;另一方面,出版社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须引进、打造并且留住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出版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图书重印是出版社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出版社的经常性工作.一定程度上说,把好图书重印关等于看好了出版社的家.但在出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也常会出现一些操作误区,这些误区对重印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出版实践中,为避免陷入重印误区.重印的决定者要善于发现图书重印的基本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