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变异是小说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英文小说作品中的变异现象繁多,大体上可归纳为词汇、书写、语音、方言、语法、语义、语域以及历史时代的变异这8种形式。各种语言变异形式在英文小说中的运用能产生特殊的文体作用和艺术效果,因此,准确全面地把握变异语言的内涵对领会文学作品精髓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意识流小说中,语言符号以多种变异形式服务全文情境和人物情感。文章基于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分析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和语域变异四种语言变异形式在小说中的功能与作用。语言变异现象在《尤利西斯》中不仅极具表意功能,也能有效地刻画和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3.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使用变异,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本文从词语的超常用法、超常改装和奇妙的词语组合三方面来分析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语言辛辣、怪诞、浪漫、疏放又新奇。其小说通过变异性语言的巧妙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得以抒发,特殊的心理得以表现,独特的风格亦得以展现。李碧华小说的变异修辞在语音上主要体现在摹声变异的运用、停顿,词汇上主要表现为拆词、文白夹杂等,语法上表现为超常搭配,语用上表现为简易线性表达、矛盾表达。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莫言能获得最诺贝尔文学奖,与其大胆创新、先锋实验的作品语言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以冯广艺教授《变异修辞学》一书第三章"聚合关系变异"中的有关理论,赏析莫言小说语言中色彩变异和语体变异两种模式,从而分析得出其变异修辞的相关价值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曹起 《文教资料》2008,(16):38-40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就是为了文学表达的特殊需要,故意采用打破常规的表达方法而产生的语言运用现象.<围城>小说语言的语法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性变异、词语搭配变异以及语码混合变异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时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变异修辞是指突破常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特异表达方式。《围城》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围城》小说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英语广告语言中的艺术性变异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变异是语言运用中因多种因素而产生的种种差异,由语言因素引起的变异称为艺术性变异,而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变异称为社会性变异。本着重分析英语广告语言中的艺术性变异现象,从而进一步了解语言变异的各个层面,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大家,池莉的小说在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个性.在语音上,她善于通过摹声、韵律以及叠音等方面的变异来达到音律的流畅;在语汇上,她主要是在词形、色彩、方言夹用、语体等方面对词语进行超常规搭配;在语法上,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在词性的变异、词语搭配变异、矛盾表达变异等方面;在修辞格方面,她的小说中主要运用了比喻、仿拟、夸张、序换、双关等其他修辞手法.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变异使池莉小说的语言表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编者在编选时,对作品进行适当加工,这是编写语文教科书的惯例。当然,这也有例外。比如,对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编者是无权修改的。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为现代文学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白话语言。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鲁迅作品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选文倾向上有所改变及篇目上有所调整两个方面,但选编的数量并未减少。用今天的语言规范标准来看,鲁迅作品中确实也有某些不规范现象,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要求鲁迅写作时必须遵守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否则,将会犯以今律古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指明这一点,并且要讲清这是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不必在这些方面学习和模仿。  相似文献   

12.
从诗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鲁迅的小说。鲁迅小说的诗学品格主要体现在意念化的诗学思维,回忆的诗学机制,象征的诗性话语,第一人称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13.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59-60,72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已与现在有所区别。为了保持鲁迅作品的原貌,在再版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并没有按现在的语言习惯和规范进行改动,广大师生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起注意,学会鉴别,并藉此提高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学角度解读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承传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从鲁迅的语言着手,分别从词语选择、语法活用、修辞技巧三个方面分析和解读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5.
“……似的”在文学作品中是个很常见的短语,虽然从1982年陆俭明先生《析“像……似的”》发表以来,人们对这一短语作了很多研究,但大多是对其语义进行分析,很少有人对其功能作全面的考察。全文考察了鲁迅三部小说集中所有的短语“……似的”,并从组合功能、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旨在进一步全面地认识这一短语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生活经验有很大关联,上海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不但提供给鲁迅观察社会世相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影响着杂文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言说策略。鲁迅晚期杂文往往在都市文化与租界体验的文化语境之中展开,解剖国民劣根性在租界社会的变异,批判沪上文人对金钱物质的依赖,挖掘知识分子流氓人格在洋场文化中的发酵与扩大。鲁迅还通过剪贴与备考的方式,缩微出一个真实的言论环境,使得晚期杂文具有一种对话感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9.
鲁迅日记在鲁迅身后的命运,构成“鲁迅”命运的一个侧面。鲁迅日记初次发表,引发读者对其中所呈现的鲁迅形象的不满;鲁迅日记被1938年版《鲁迅全集》失收,为1922年全年日记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鲁迅日记简约的文风,为后来者在日记内容的阐释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鲁迅本体论研究随之而出。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对鲁迅本体进行了探寻。两种探寻最终应合而为一,探寻出一个完整的鲁迅本体,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