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德”这个范畴的是东汉的王充。他说:“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论衡·书解》)又说;“繁文丽辞,无上书文德之操”。(《论衡·佚文》)王充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章形式,“德”是指道德内容。道德内容决  相似文献   

2.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3.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4.
风格学的综合──一种可能性──《文心雕龙·体性》解读千华一《文心雕龙·体性》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风格学著作。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体"即文体,指文章的风格;"性"是"才性"之"性",...  相似文献   

5.
论闲笔     
古代文体论有文笔之分。笔,用来指广义的散文,即无韵之文;文,则指有韵之文。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文笔,可说是古人对文章的总称。但闲笔(还有闲文),与一般说的文笔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边加了个“闲”。这个“闲”,乃无关紧要之意。闲笔闲文(以下简称作闲笔),  相似文献   

6.
中师生作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多与情感、情理和情趣有关。古人云:“绘事图色,文辞尽情。”(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这里的“情”,主要指“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散文、记叙文等更应以情动人,“感情越深刻,思想越深刻”(别林斯基语)。如果缺乏情感,或者情感不深,读来必定寡味。李贽强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氏焚书·卷三》)“至文”出于“童心”,然而“童心”未必能出“至文”。试看某同学写他远离家乡时母亲送别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诗学诚《文史通义》语)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刘勰的创作理论体系,当代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①然而对于刘勰在创作心理学方面的开拓以及他所达到的深度,却很少有人涉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有关术语予以阐释,庶几对《文心雕龙》研究的进展有所补益。一、“玄解之宰”,“独照之匠”非“心”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提出的“玄解之宰”与“独照之匠”,各家《文心雕龙》注本均分别释以“心”或“功夫独到的匠人”。此实源于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范老谓: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释文》:“县,音玄”。又《齐物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是指“议论”和“说理”的上乘。中学生写议论文能使“思想和情理相吻合,没有什么漏洞”是很不容易的。今年参加高考阅卷,信手抄录的一篇文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不是以论道为思想宗旨,它开篇明义提出文之为德的思想,其“德”的观念既不是个人品行也不同于道。从它的历史演变来看,是一个含有感性特征的经验概念,符合文学艺术的特征。道是本体论的精神观念,德则是道的感性显现。德一直与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刘勰以传统的德言说与孔子的文言相结合,创造了《文心雕龙》以言辞论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体系,而不是将文作为道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这段话究竟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杼轴献功,此言文贵修饰润色。拙辞孕巧义,修饰则  相似文献   

13.
刘勰把文学创作视作不朽之盛事:“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果书·刘勰传》)然而,当时的文坛,讹滥浮诡,碎繁浅肤,“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文心雕龙·序  相似文献   

14.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电。”把“五色”视为“立文”之第一要理,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色彩在创造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原道》通过文与道关系的论述 ,表现了刘勰鲜明的人文观 :“文本于道”的本原论、“与道并生”的形成论、人乃“天地之心”的主体论和“文法自然”的创作论 ,给我们昭示了人文本原及其发展的规律。并启示我们 :文学创作只有遵循其规律 ,崇尚自然之美 ,展现自然之趣 ,摹写自然之态 ,穷究自然之理 ,文学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刘勰讲文学批评 ,专设《程器》一篇 ,讲作家的才、德。认为才可“彪外” ,但须“弓朋(充满 )中”。“中”决定“外”。因此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但遗憾的是 ,他在《程器》篇中 ,虽然提出了“有懿文德”的命题 ,却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  相似文献   

17.
挚虞《文章流别论》提出有的文体“原出于五经”,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提出文章“原出于五经”,萧统则提出“文”的“随时变改”,认为诸种文体不依托五经,是随时代独立产生的,萧统的论证及选文实践是梁代“文”的自觉与“文”的独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长期以来将《文心雕龙》作“文学理论”著作的定性提出质疑。认为该书研究的是一切文章的写作规律,其中可归入今日‘’文学”范畴的只占一小部分;刘勰对文体只作“文”与“笔”(有韵与无韵之文)的区分,根本就没有当今所谓的“文学”这一概念。因此,该书存在“文学理论体系”只能说是一种主观臆想,《文·心雕龙》当属文章写作学论著。本文的研究力求从文本规定出发,从《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和性质、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写作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对中心命题作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家都想透过这扇“窗户”,去窥知人们心灵中的奥秘,从而创作出深隽感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来。我们教师讲授语文,又何尝不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也来学会从“文中之眼”去窥见作家的心曲,探究文章的精华呢?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古人为文,于精神专注处着眼。”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也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教师讲授语  相似文献   

20.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