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集体行动,多元协同。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应遵循多元利益主体需求协同、多元行动主体利益关联、多元供给主体外部保障的行动逻辑。然而,目前课后服务行动目标离散、协同动力不足、合作生态文化缺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行动,弱化了合作育人效力。树立集体行动愿景、建立协调机制以及强化制度保障是走出课后服务多元现实困境的关键出口,最终形成高效的课后服务多元协同供给局面,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生态演进分为萌芽无序期、市场主导期和减负提质期。“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性质、观念、目标、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市场化竞争”转向“公益性服务”的教育公益属性回归,从学科“应试培训”转向非学科“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观念革新,从“不托不管”转向“延时服务”的课后增值性服务供给,从市场化“双向互动”转向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边界权责关系。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构建科学化、系统化、有效性的多元协同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参与、校外补充、社会联动的课后服务新格局,使教育回归学校、学校回归育人、学生回归成长,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课后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完成的教育活动,协同体系的构建是课后服务落实的关键。文章从多理论维度审视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观念上明确家校社的职责;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制度上明确政府质量评估、配套制度和服务收费制度建设;基于三螺旋理论在机制上探索分别以家校社为主导构建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5.
“双减”意见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所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课后服务作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文中从宏微观分析国家、社会、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在课后服务中所面临的困境。基于数字教育视角,探讨数字教育带给课后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新机遇。提出以构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体系、协同共建课后数字教育服务机制、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服务资源、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学校实施课后服务面临一些困境:学生在校安全隐患增加、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有限、学校课后服务功能狭窄。对此,借助大数据,支撑校园保障机制构建,促进教师精力高效分配,优化供给体系建设,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科普等活动。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得小学生的喜爱。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针对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各小学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经费供给不足,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对策: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多元协同治理;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健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双减”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学校需要积极开发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普及开发艺体类课程,拓展开发综合类课程,指导开发生活类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应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等因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意愿强烈、离婚率增加及祖孙隔代家庭增多等家庭变迁,对我国传统家庭功能造成了冲击。一方面,父母无力承担儿童课后教育、照顾与保护的重任;另一方面,当前的儿童课后服务供给主体又存在多重隐患,协助与支持家庭的教育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各级政府需承担起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的公共责任,科学制定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制度,合理规范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市场,优化与恢复家庭及学校在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功能,保障儿童获得公共照顾及教育服务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课后服务""课外活动"和"校外教育"都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的教育活动,都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活动,也都是促进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课后服务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的力度,体现了在大教育视域中对教育治理的要求和对教育环境建设的整体安排。现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的组织和运行应在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协调好六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政府推动、学校组织、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家庭支持和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晓清 《成才之路》2024,(11):133-136
基于“双减”政策的课后延时服务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农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存在的困境,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及创新、探索的原则,积极转变活动理念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丰富活动内容以增强学生体验,渗透活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并完善活动评价,进一步优化活动效果,以此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与学生的学习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落地是坚持以生为本、发展为先、个性突出的有力举措。目前,武汉市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理念保守,学生个性发展意识不强;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课后延时服务师资来源有限,学科结构较为单一;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服务质量不高。为解决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供需矛盾,提出“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进路:加强交流,共享个性发展的课后延时服务理念;多元供给,共建专业互补的课后延时服务团队;对接需求,共创丰富多元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相似文献   

14.
“双减”意见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基于S镇初级中学调查发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存在资金不足、形式单一、师资薄弱、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生根”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三重脱嵌”,即课后服务理想供给与现有资源相脱嵌、课后服务价值理念与主体意愿相脱嵌、课后服务规范要求与现存机制相脱嵌。乡村地区课后服务未能有效开展不利于乡村学生素质提升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后续,需要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循序渐进、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多方协同、保证课后服务供给;因地施策、健全课后服务机制等措施来对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15.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中小学教育面临新的环境。为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2021年6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做了具体的要求。本文以安徽省各小学为例,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加重、教学积极性减弱,以及学校对政策认知偏差、课后延时服务成了“补课”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促“双减”政策和课后延时服务更好更快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主体入手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探索课后延时服务数字化管理模式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亦是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结合当前小学课后服务的问题与挑战,为了加强课后延时服务统筹协调、推进延时服务选课流程的透明化、完善延时服务实施机制、实现延时服务的规范化与便捷性,本文从深化政务服务视角出发,着眼于课后延时服务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以金华市曙光小学为样本做范式研究,详细阐述基于政务服务平台的课后延时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杨红 《教育研究》2022,(11):77-88
提供课后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课后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以及党派之争。美国课后服务在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课后服务的运作,有赖于广泛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课程、多渠道的教师来源、较为成熟的监管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供给主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助力推动。美国的课后服务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是造成不平等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和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课后服务所具备的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在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课后服务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树立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的理念,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尹雅丽  马早明 《中学教育》2022,(2):90-101+112
课后服务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机组成,旨在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从政策到实践层面的深刻变革。课后服务的制度学视角涵盖价值功能、主体认同、社会困因三大维度,课后服务的生态学视角包含政府补给、学校支持、“校-社”协同三大要素。从制度学与生态学双重视角出发,深入考察日韩课后服务从历史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流变与发展。比较梳理结果,两国课后服务在制度路径与实施路径上呈现出同构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与权衡。为实现“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我国可适度借鉴日韩经验,规避其风险,亮明课后服务的法律、职能属性以回归教育公共性,构建课后服务体系、发挥教育补偿功能以筑牢教育公平,拓宽社会资源渠道、丰富师资供给链条以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承担着学生、家长、社会的多方期待。“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新教育生态下社会对初中学段课后服务生发的新要求。我校通过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回应家长的教育诉求、拓展学生的成长场域、整合课程的供给建设,规划实施了“课程超市2.0”课后服务课程。在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索中,不断结合实践优化课后服务课程,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不同禀赋和潜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学生拥抱阳光灿烂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