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自从我校创建特色学校,开展"诵读写"活动以来,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册《论语》,每周一、三、五早读都由老师领着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开始学生诵读的兴趣很浓,铃声一响教室里就立刻响起琅琅的书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了,学生对诵读失去了兴趣.怎么办?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的任务摆在了老师的面前. 一、花样诵读,激起诵读兴趣 花样诵读就是变换着花样让学生读,如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等.传统的诵读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读,或是老师一词一句地讲解.这种诵读方式实在很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花样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了他们诵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戈颖娟 《考试周刊》2011,(81):43-43
近日在我校《语文校本生命化的草根研究及哲学思考》课题组研究活动课上,我听了课题组成员小才老师的《怀念红狐》一课。文章篇幅较长,但小才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认真投入地诵读了全文。不敢说小才老师诵读有多声情并茂,甚至他的普通话还带着些许地方特色的乡音,因而他的诵读显得略微有些可爱的笨拙,但每一位同学都听得特别的投入专注,显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带着崇敬和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小才老师的范读,他们谅解了老师诵读的水准,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登载了两个诵读课例,展示了两位教师对“诵读”的理解和探讨。这里我就唐老师讲授的《生命的意义》谈点个人看法。一、唐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了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诵读,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中谈及阅读教学和诵读教学的区别:“阅读教学可以鼓励对文章的批判,诵读教学则应侧重对文章的体悟。”诵读应体悟文章的什么呢?最重要的我以为当推文章的主旨。《生命的意义》主旨应是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二是表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探析其诵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方法及带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启示意义。文中共归纳了四点启示意义:重视范读,躬亲示范;变换诵读形式,增强诵读乐趣;巧设诵读,提高鉴赏能力;步步引导,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程度,那么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就像有人说的:“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这话不无道理,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相似文献   

7.
刘成 《师道》2008,(7):51-51
日前,笔者听了两堂“同题异构”型诗歌研究课,课题为李清照的《醉花阴》。两位老师都注重诵读,他们凭借自己上乘的朗诵水平亲自作示范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赢得观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他们读得美、读得雅,读得有情有韵。可是许多老师却忽略了这样的细节,在示范诵读完毕之后,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安排同学们进入自由诵读的环节,然后就开始鉴费陛的解读探究。其实笔者最期待的一个细节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朗诵完毕之后,能够让一位同学作代表性朗读,教师以此为契机,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朗诵的热潮。孙绍振老师撰写的《朗读不可滥用》。提醒人们,朗读具有局限性,不能盲目使用。针对这一观点。刘占泉老师又撰写了《从诵读走向涵泳》,指出诵读是进入涵泳的重要准备。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诵读呢?本刊转载了这两篇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能进行讨论,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诵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不但要示范诵读,而且要乐于跟学生一起诵读,这样的诵读笔者将之称为"下水诵读"。示范诵读不一定非要用下载的音频或视频,教师亲身示范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有些老师在进行诗歌、散文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时,总喜欢利用一些现成的音频或视频。  相似文献   

10.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11.
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目前许多学生朗读能力较差.口头表达有困难.这与平时忽视诵读有密切关系。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的讲,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话题很多而又很不容易说清楚的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总是“丰富多彩”的。诗意语文、生命语文、个性语文……如此纷繁.似乎令老师们有些无所适从了。苏教版主编张庆老师说得好“阅读教学,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对于老师来说最基本、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诵读。  相似文献   

13.
读后感,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为了训练学生自主感受和解读文本的能力,老师会让学生在读完某篇文章后,写写读后感。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那么,什么是有声的读后感呢?难道就是将所写的读后感读出来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有声的读后感,简言之就是诵读,就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诵读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由此看来,诵读决不同于一般的朗读,也决不同于简单的将汉字转化成语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诵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在应试教育大行 其道的情况下,不管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诵读教学比较轻视,在此情况下重提诵读教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只探讨诵读对文章理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文经典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经典诵读中如何提高学生诵读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诵经典、塑人格"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任务,古文经典诵读是学校语文教学中严肃而又生动的重要一环,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感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开发主题诵读课程的缘起在国家教育部与文化部的大力倡导、推动下,经典诵读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组织学校的语文老师开展了七年的经典诵读实验,编写了12册《经典诵读读本》,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快乐诵读"的操作策略,使学生在小学六年内达到轻松背诵十万字的目标。尽管如此,我们没有满足,始  相似文献   

17.
孙春青 《中学文科》2007,(10):79-79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老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问,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决不能匆匆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涵。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乃至半小时,也许比老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假如只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动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之际,江苏省兴化市陶庄中心校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多功能大教室举行。全校师生组织的10个节目参加了比赛。小选手们诵读的作品有诗有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为了增强诵读效果,参赛节目不但恰当地运用了现代多媒体辅助工具,而且还为古诗文诵读配上合适的舞蹈动作。小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老师们也大显身手,尤其  相似文献   

19.
正昌黎县第三中学推行经典诵读进程中,诞生了好多"段子",比如某位教师半夜三点从床上坐起来,喃喃地把《弟子规》背了一遍,妻子斥其"诈尸";一把手侯校长声称可以把《弟子规》倒背如流,某老师不信,两人打赌,侯校长赢了一顿饭;诵读汇报会上,某位教师抢着表白道:"背了这《弟子规》之后,我觉得我像个人了"……谈起经典诵读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昌黎三中的校领导、老师都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20.
张军晓 《教师》2012,(20):73-73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类历史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精神。但诵读经典没有被老师们所重视,该项活动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笔者做了些尝试,从营造诵读氛围、开展灵活的诵读活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诵读水平等方面加强经典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小有成效。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