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文章阐发的是有关“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前提。希望从源头处考察 ,作为人类精神行为之一的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所置身其中的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及自然生态对文学艺术所拥有的独特意义 ;自然的法则、人的法则、艺术的法则应当是一致的。工业时代对世界的“祛魅” ,既祛除了人类心中的蒙昧和迷信 ,也祛除了人对自然的亲和与敬畏 ,从而板结了文学艺术生长的土壤。一个摒弃了自然的时代 ,等于摒弃了自己的生存之根。诗人们的“怀乡症”实际上充满了生态学的内涵 ;新世纪生态文艺学的使命在于 :通过审美的途径 ,把自然放回一个与人血脉相连的位置上 ,让人与自然重新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3.
“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枢要,庄子的“自然”具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心灵维度。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最终指向人的内心,运用体悟与认知的方式,来化解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和对立。在庄子看来,心灵只有复归于一种“自然”状态,才能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只有真正地从内心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以平等的视角来处理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人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生命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生态认知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机械工具论认知,从有机整体的生态认知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功利主义看法,从“推己及物”的生态伦理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通过生态审美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审美,从“天地大美”“自然全美”的生态审美维度培养生命共同体意识。生态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培养出人们真善美相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生态文艺学"的学科命名入手,围绕生态文艺学的理论标识、独特内涵、哲学基础与生态美学建构等问题,反问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反思生态文艺学在中国的后续发展之可能性,提出了生态文艺学作为交叉学科,是从生态学的宏观视野出发的研究文艺与宇宙生态系统关系的学科,又从生态的角度看文学批评,反思表现论,借鉴摹仿论,强调生态高于审美,审美服从生态,生态与审美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创造"以物观物"状态的美学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挖掘借鉴马克思有关正义论说的理论资源:正义观念的社会历史现实性、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生态正义的阶级维度、理想社会的生态正义意蕴,主张从强调自然内在价值的生物平等主义走向社会公平正义、从分配性正义走向生产性正义、从正义规范设计走向生态对正义运动实践的倡扬。这种生态正义论关涉当今社会在环境问题上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生态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问题是实践美学在新中国诞生以来面临的新问题,生态美学维度是实践美学有待发展的重要部分。笔者将集中于“人的自然化”这一哲学与美学命题,集中于实践美学中“人的自然化”相关研究,围绕生态人文研究中目的合于规律、人类合于自然以及自然它者目的这一中心结论,尝试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整体关系做出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庄子“道论”“气论”和“齐物论”为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发展原则以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探求庄子生态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是贯穿于人类思想史的终极命题,也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更从生态领域回应了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嵌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天人合一”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在个体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统合,同时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与迷信内容,将人从服从自然、服务于“天道”的客体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吸收与重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西方生态思想中主客体对立、人与人之间对立的观念,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纳入彼此依存的共同体视域中,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反思与超越。从人的本质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生态领域的嵌入与展开,实现了对人类思想史的接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中;生态美学以现象学哲学作为主要方法论来源,在吸收借鉴多种理论资源时必须经过谨慎地辨析和转化;生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外生态文化理论的系统译介、存在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研究、关于自然信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的主要功能和性质不仅在于从环境存在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将这种审视扩展到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它所涉及的更多地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哲学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理念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及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一点需在今后的生态研究中加以重视,此外,在与其他批评流派的融合中,生态学批评也呈现出了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在与文学理论、美学、语言学、少数族裔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结合中,生态学批评本身的理论机理也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对文学产生了污染。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应该是人类全景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因成功的生态表达而熠熠生辉。生态表达充分表现了自然的美,而这种自然美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自然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文学的生态表达是一种本质的需要。文学要创造艺术美,需要从自然生态中寻求美。生态表达是文学恒久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4.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学界公认的生态文学经典文本。该书与传统审美迥然不同,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审美境域、审美对象与审美尺度、审美过程三个方面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在本源自然和人之自然生命相通的本真体验中获取"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并试图为理解生态美学开启更宽广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总体性”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具有世界观意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因此,这一“总体化”进程有助于我们深入反思生态中心论、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由人性危机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翻译学看影视剧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名是影视作品的"第一张名片",成功的译名是票房和收视率的首要条件。前人已从目的论、接受美学、社会符号学等角度探讨过影视剧名翻译,但难免有失偏颇。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意图运用这一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名的翻译策略,并提出剧名翻译的评译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凝结了古人崇尚自然、妙用自然的无限智慧,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造园艺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也蕴含着环境中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给向往自然的现代人带来许多启迪。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为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自然审美需求,从空间形式、界面材料、花木配置方面都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也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这些理念和构想为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供环境保障,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理论指导的关键环节上,认为在于能否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处理好人对自然、社会和科学实验的三大实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构"生态文明"需要克服三种错误思维方法:传统的"主客二分"法、还原论的方法、线性的方法。建构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是:对象化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非线性的方法。方法论视角的转变,对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