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词在句子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所以,它在组词成句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使用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句子意思的表达。不看需要与否,不该用而随意乱用虚词,使  相似文献   

2.
所谓词序,就是句子中词语的排列顺序。我们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合理地安排词语的顺序,就会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调,从而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  相似文献   

3.
词序,指的是词语在词组或句子中的先后排列顺序(或词素在合成词中的排列顺序),有人也叫它做语序;对汉语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同虚词一样,能够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因此,词序不同,或者词序改变了,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词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也就随着不同,如:“思想解放”是主谓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主谓关系;“解放思想”则成了动宾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动宾关系。(2)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但意义改变了,如:“北京的早晨”是偏正结构,说的是何处的早晨;改变为“早晨的北京”,仍是偏正结构,但意义变了,说的是何时的北京。(3)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基本未变,但所强调、所突出的对象却有所变化,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天津、北京和上海”就有所不同。(4)词序变了,组不成什么语言结构,因而,既不能表示什么语法关系,也不表示什么意义,如:“产品质量很高”,转化为“产品高很质量”,就只是几个词的胡乱堆积了。正  相似文献   

4.
句子常有搭配不当的毛病。搭配不当的毛病可能出现在直接发生结构关系的句子成分上,也可能出现在间接发生结构关系的句子成分上,还可能出现在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的词组内部。探究造成搭配不当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在组词造句时避免搭配不当的错误。造成搭配不当的第一个原因是将意义上不能组合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违背了词语组合的首要条件——意义上相关联。请看下列从报刊上摘录下来的病句: ①北京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办的“北京地区计算机应用展览会”,于6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展出。②敬请各行各业充分信任我公司日益增长的广  相似文献   

5.
王荻秋  包振觅 《大观周刊》2012,(44):275-276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翻译。一方面,汉语词大部分是一词一类,而英语常用词有许多都是一词多类。另一方面,汉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多,一般无须转换词类;而英语一个词能充当句子成分较少,充当不同成分需要转换词类。翻译时,把一些英语词性作适当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句子由若干个成分(即主语、谓语等)构成。一句话的构成成分,是有秩序地排列起来的。成分序列指的就是成分在语句中的排列顺序。了解其变化规律和表达作用,对于增长语文知识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汉语的成分序列比较固定。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如果变更  相似文献   

7.
唐韧 《编辑之友》2010,(1):86-87
1991年在一次回答记者采访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法教学,有人着重讲词的分类,罗列许多定义,讲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必得补齐各种成分。也有人特别注意虚词,让  相似文献   

8.
虚词的错置,简单点说,指的是在词语组合,或构造句子的过程中,将所用的虚词放错了位置,因而错变了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表达错了意思这种语法错误。虚词,作为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联系语句,并表示其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时,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比较固定的位置的。如介词,它只能放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以及某些词组的前边,与它们共同组成介词词组,在造句中充当某些句子成分,象“在办公室看文件”、“从上海来”、“同他谈话”、“把稿件拿来了”等等。连词则须放在它所连接的两个或几个部分之间,如“物理和化学”、“表扬并且奖励”;双用的照应性连  相似文献   

9.
句子运用中的艰涩之弊,除上文所谈的两种表现外,还突出地表现在滥用长句上。长句,从单句看,主要是由句子成分数量多(同类成分和异类成分),成分结构复杂造成的、从复句看,是由分句数量多,层次多,分句结构成分多而复杂等造成的。这两类长句,内容的容量都很大,也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所以,在语言表达中,是经常要用到的。使用长句,要注意最基本的两点:一是要看需要,二是要使用恰当合理。可是,有的人却随意乱用滥用,这样,所造成的弊端之一,就是艰涩难读难解。长句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是长,而无语法逻辑错误;二是不单是…  相似文献   

10.
数词和量词合起来叫作数量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表示物量的,常充当定语或谓语;表示动量的,常充当状语或补语。因此,运用时应根据数量词所修饰的对象或充当的成分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同时,数量词与修饰的对象在结合时也有一定规律,应根据习惯用法,使其搭配得当。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出现错误。如: 1、不久,一个接一个同学到主席台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中国青年报》1979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11.
平时我们读报纸,经常会发现一些语言经不起细致的推敲,说明编采人员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时还存在着随意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语感,或者说对不规范的语言缺乏敏感性。一、缺少必要的句子成分我们主张报纸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去表述新闻内容,避免语句表达上过于口语化的倾向。但是某些报纸上随意省略成分、语句缺胳膊少腿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如:“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很快将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提交到车站民主议事会,得到了表决通过。”(《工人日报》2002.4.18)“在捐资助学活动中,3个学期就筹集助学资金134…  相似文献   

12.
句子太长多半是由于修饰成分过多,即附加语过长造成的。附加语在语言中有一定的作用,许多句子的丰富内容正是通过附加语表达出来的。附加语用得好,可以严密、准确、细致、生动地反映复杂的客观事物。然而也并不是附加语越多越长就越好,有时附加语过长,句子的结构就相应地复杂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容易搞乱,出错的可能性就大了。请看下面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主语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句子成分之一。它是陈述对象,居于谓之前,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需有主语;另一方面,有些句子如果没有主语,就失去了陈述的对象,使人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所以,编辑人员必须弄清无主语句、省主语句与缺主语病句的区别,否则很难在加工稿件时把好文字关。  相似文献   

15.
语句歧义,除本题上篇分析的几种形式外,尚可举出以下几种: (1)虚词多余与疏漏,造成语句歧义虚词运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种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及其语义的表达。虚词运用如果出现失误,例如虚词多余或疏漏,也会造成语句歧义。这里,我们仅以结构助词“的”的多余与疏漏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例如: ①在他当年战斗过的野狼峪村,所见所闻更令他震惊:没上学的少年在山上挖野菜;几百人在一线“金泉”边等水;为了使儿子不打“光棍”的父亲硬逼女儿去换亲;……(《北京晚报》1988.11.18第四版) ②他兴奋不已,猫是他画的鉴定者,他与  相似文献   

16.
雷丹妮 《今传媒》2023,(11):145-148
判断句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用来表示判断[1]。判断句主要有近代汉语判断句,中古汉语判断句和上古汉语判断句三种类型,其中,上古汉语判断句从西周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相对更复杂。《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文学著作,其中的判断句较多,句式也比较丰富多样。本文对《孟子》中判断句的运用以及判断句中的常用字进行了梳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判断句在我国古代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句中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或话题;它指明句子所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在语言中,因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在不致引起表意混乱的情况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但是,当句子必须有主语而没有的时候,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使人不知其所云者为何人何物,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残缺不全,这就是一种语言错误了。称做主语残缺。主语残缺有各种形式,通常所见是滥用介词缺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词组或句子中,有时连续使用同一个虚词,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同形虚词的连用。同形虚词形式是一个,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可以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具体场合不同,也会不相同。例如:“我跟他都跟你谈过此事。”旬中前后连用了两个“跟”,形式是一个,即同形;但二者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却不相同:前者是用来连接“我”、“他”两项的,表示二者之间的联合关系;后者却与“你”相组合,构成介词词组,表示行为动怍“谈”所关涉的对象。基于这种情况,在连用同形虚词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正确处理。否  相似文献   

19.
谓语是句中用以陈述、说明主语的句子成分,它告诉人们: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因此,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是表达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而未用的地方,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或说明,句意也得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有时还连带造成其他语义及语法关系上这种或那种错误;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有多种,以下分析的是其中的几种: 1、滥用名词性词语缺谓语句子本来有谓语,但由于滥用了名词性词语,这本来的谓语就误变为其他成分;同时,滥用的名词性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又要求有恰当的动词与之相配合,这动词一般应是句子的谓语,但是句中没有。这样,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谓语。例如: ①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  相似文献   

20.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