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鲍宇 《宁夏教育》2006,(5):21-22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教育只有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提高人的内在价值,增进个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积极力量,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价值是主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个体发展论思想始终贯穿在杜威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历程中.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儿童个体发展论是建立在其过程性与辩证性的“经验人”人性假设之上,与此相应,杜威认为儿童个体是作为整体而存在,且儿童个体发展是经验改造中个性之自由生长过程.这种个人发展论影响了杜威对儿童个体、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在一定社会中,通过教育通达儿童个性生长之旨趣在于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3.
过往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对集体主义的机械理解,使得集体主义教育理念发生异化,即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依顺和服从,导致个人自由个性的丧失,使个体成为丧失主体性的残缺的存在,无益于和谐集体的建构.从马克思关于真实集体主义的立场出发,应该在教育中树立以促进个人自由发展为主线的集体主义理念,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是自由的,集体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从而使得教育在造就丰富个性的人的同时,也迎来集体的盎然生机.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个性的培养,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的回归,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首先,每个人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其次,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个人的独特性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使合作才成为必要和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的独特性之中。再次,新课程强调个性并不排斥个体的一般性。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就必须对它的社会成员提出共同的社会化的目标,如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观等。这些共同的…  相似文献   

5.
校长社会化指的是,校长通过与其所处的各类环境的持续博弈来实现个性发展。这些环境构成校长社会化条件。文章试图通过个体生存环境的三大向度,即物质、制度与文化,来探究校长社会化条件。社会化的“个体一个体间互动一机构一全社会”结构分析为社会化进程打开时空界面,而物质、制度和文化三向度无疑使社会化进程更具立体感,并给社会化研究提供切入点。社会化研究之意义与价值由此显现在对那些散布与潜隐在校长群体或个人日常教育实践中的教育领导力的揭示。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每个独特生命的价值,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其个性的自由发展。然而现实中,学生的个人性化教育却困难重重,这与学校生态课堂的"缺失"、课程的文化"遮蔽"、规训教学"控制"和闲暇教育精神"远离"等多重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反主体教育的反思与主体教育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如何培育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是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教育不能培育个体的主体意识,不能够培养个体的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那么个人始终不能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主体创造价值.这就必然造成个人主体的失落及其实践绩效的遏抑,造成某一时期教育目标取向的迷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以社会为本位的“集体”教育,而忽视了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个人生命价值的尊严和个人生活价值的自我实现.中国教育学并没有把培育和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作为根本的目的.而我们实际上恰恰面临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冲突,反主体的教育与有关人的发展的主体性原则的冲突,知识的认知与生活价值的领悟的冲突,教育与人的精神建构的分裂,等等.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应该抛弃贬损个人主体性价值的反主体教育,而代之以培养个人主体性、形成国人现代个性的主体教育.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自由的,基于人性的教育应该维护、促进人的自由生长,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人,这是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但工具化的教育阻遏了人性化教育的实现,把人作为社会需要的工具去努力适应和迎合。教育精神的复归应该促进人的自由意识觉醒,培养人的自由能力,涵养人的自由精神,逐步趋近马克思意义上的充分的自由个性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人性化教育倡导"以人为本",顺应人的天性,人性化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造物",人性化教育认同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培养,人性化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文章认为,现行的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或者说是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状态下实行人性化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转变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培养人和关怀人的过程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2007,(11):25-29
平等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社会公平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特点,应根据教育公平的本质特点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追求和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和谐统一,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免费和强制性原则,积极消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和局限性的矛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其评价模式,坚持教学民主与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2.
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一味讲求单向灌输;在德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脱离。教育的最终日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使人幸福。因此,人性化是学校德育的最终趋势。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所以,学校德育要加强主体性,更新方法,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色彩能够对人产生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中,心理健康者和心理异常者之间对色彩的好恶呈现出显著的不同.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心理咨询室的色彩搭配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在设计时应充分运用色彩的感觉特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对不同色组的好恶及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取得新的进展。如下观点已经或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应合理到算不同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缺以确定投资比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技术变革中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与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教育政策、教育投资必须适应新的国际分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众多高校借鉴ISO9000族标准中蕴涵的教育质量管理观,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但由于过分强调规范化和经济利益,该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给高校带来了正负两方面影响,故需通过人本化改革对其加以完善,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水准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培养一个人独特的发展,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人性化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人性化教育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人性化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教育培训人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永磊 《成人教育》2012,32(6):70-71
文章结合教育培训人性化的内涵,在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人性化的现状基础上,从政府主动作为、多元化培训形式及营造人性化的环境三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下农民工教育培训人性化体系,促进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之人性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每个人都是交通参与者,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观念淡薄,是引发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交通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举措,提高公民的交通安全素质,强化交通安全宣传的亲民性、针对性、创新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交通安全氛围.  相似文献   

19.
倪娟  沈健 《学科教育》2009,(4):36-46
理科教育的人文化历程可以揭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之基本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应有要义。在理科教育变革的政策文件与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非指以文科的方式进行理科教育。通过比较中西方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不同现实,可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指出适合的人文路径。我国的教育传统与现实决定了理科教育应当肩负科学的人文使命,但此处的人文当是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在理科教育中强调对科学本质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理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等,都是理科教育人文化的具体的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属人的世界,人性是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真正开展人性化教育,具体做到: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关注"育人"与"成人";教育人性化要克服"人的空场",并善用"惩罚";教育人性化要坚持鲜明的生命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