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它是针对各学科专家、课程论的研究工作者在一定课程论的基础上建立相应课程模式而言的。在课程设计的理论上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正象丹尼斯·劳顿所说的:“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或假设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教育上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支配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理论,它们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在实践中,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及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课程设计始终在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各家各派的课程设计忽而倒向学科中心,忽儿倒向儿童中心,忽而倒向社会中心,呈现出动荡不定的趋势,这就是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2.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主流,主要包括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权利论;以施韦策、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以利奥波德、纳斯、罗尔斯顿等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流派的主要理论及其缺陷。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孔祥 《教学与研究》2004,11(11):45-51
有关对外援助的观点主要有补充论、代替论、受援国中心论和援助国中心论.与其他研究各国如何利用援助、一国为何向外国提供援助不同,援助国中心论只是关注一国为何向外国提供援助.援助国与受援国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差别很大.为了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援助,受援国接受了援助国提出的全部要求.援助国中心论认为,援助国提供外援是为了影响受援国,它还得到历史经验的证明.简而言之,援助国中心论认为,援助是一种可对受援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在冷战结束后,对外援助的规模和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教学论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如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等。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是什么地位,我们可以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才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于昊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5):129-130
二次世界大战前50年我国体育一度倡导军民体育,虽属于社会中心论,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实质上倡导的是儿童中心论;解放以后,我国向前苏联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和凯里舍夫的体育理论成了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实质上宣传的是学科中心论;1958年我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6年又出现过毛泽东思想进课堂等提法,但没有真正地形成系统的以"社会中心论"为特色体育课程理论.可以这样说,学科中心论是我国解放后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理论,而表现在体育教育中,就成了或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或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课程理论.1979年的扬州会议提出了"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这确实是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技术为中心的凯里舍夫体育理论的误导,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作用.但是,作为课程理论,仍然是学科中心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经进入了自主构建阶段,原创性研究和本土化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土壤。在批判和借鉴已有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知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大力促进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发展,可以丰富和发展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更好地利用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所创生的理论与学说,指导中国大地上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综合课程理论流派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课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课程理论。在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流派。本文分析了知识中心综合课程论、儿童中心综合课程论、问题中心综合课程论、人性中心综合课程论四个综合课程理论流派的观点,探讨了这些综合课程理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的要求。而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关系的看法,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知识中心论”,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提高能力,于是把培养能力放在次要位置;有“能力中心论”,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认为有了能力就可以自己去获取知识,于是把传授知识放在次要位置;还有一种“学生中心论”,就是认为能否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教给他们生活需要的实际知识。这三种观点在数学教育史上、在不同的地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三种观点都有些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的关系昵?围绕这个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两种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特点;“知识中心论”受到抨击的原因;在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材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主要呈现出以作品本身、作者背景或读者个性为中心等三种情况:作品中心论强调的是对文本内涵的诠释;作者中心论关注的是对文本创作心理过程的了解;读者中心论则重视对文本阅读重点的引领.就教学而言,对教材文本或文本不同环节的的解读,有时是建立在某一中心上的,有时又必须综合呈现.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选择必须明确,真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影响力、最具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1.
《西宁教研》2002,(1):1-1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新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一般教育学的课程论内核──知识中心论。结合现代信息理论。科学与技术产物信息高速公路,提出电教课程论的信息中心论见解,研究其特色及其十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读解理论是在阅读实践中产生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可以说是同时共生的,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时的阅读教学,教师若能将这三种读解理论引入语文课堂,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互配合的话,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总体诗学建构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而总体诗学建构目前所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学术界目前以及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西方中心论和各种文化中心论的清除问题、对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问题以及对总体诗学本身构成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理解"与"误解"是诠释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西方诠释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形成了三种不同向度的诠释学: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主张"理解"就是对作者原意的正确把握,"误解"则相反 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是意义的创生和构造此在的过程,"误解"的消极因素在这里完全被抹煞了 文本中心论则克服了以上二者在作者和读者两方各执一词的极端片面性,强化文本在理解中的中心地位,把作者和读者很好的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在本刊1986年第9~11期,发表过《国外课程理论的各种流派》一文。此文即拙著《课程论》一书的第四讲,是从课程发展史的角度,讲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影响近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各种理论流派。因为现实是与历史有联系的,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割断历史。要知道学校课程的现实,不能不了解它形成的历史;要了解它形成的历史,不能只摆事实而不讲谈道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课程理论的各种流派,就是为了弄清现实课程的来龙去脉,重在了解它的源和流。这是一种纵的研究。 如果从学校课程类型的差异来看,还可以对影响学校课程的理论作一番横的研究。因为不同的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译者——译语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文章拟从传统的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翻译观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嬗变进行理性思考,阐明译者如何从传统译论中的"隐形人"、"奴仆"、"画家"成为当代译论中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吞噬者"等等。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中心论表征着一种看待历史发展道路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偏执心态.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解构民族文化中心论提供了客观历史前提.马克思对西方、东方文化中心论解构表明地超越了民族、地域的狭隘性,始终把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作为自己的理论空间,昭示出世界历史发展多线论和民族文化价值多元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20.
黎雯 《科学教育》2009,(4):92-93
杜威“儿童中心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成为了整个教育的中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自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儿童中心”与个性化教育的取向是一致的,活动式课程与情境式教学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