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2.
张昌旭 《青年记者》2004,(10):48-49
的6部关于中国的DV影像纪录片!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文化误读?当中国的民间纪录片已经冲击和突破我们的道德底线、误读我们的国家形象时,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警惕并大声疾呼吗?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差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但是在非主流因素的引导下,人们却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对此我们当然不能全都归罪于DV,但DV作为民间大量存在的文化载体,我们不能不警惕DV影像在传播中对国家形象造成的误读。我认为,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层面。对生存焦虑和对成的渴求,常常DV拍摄者要铤而走险,要标新立异。对历史文化的零碎记录造成对国家形象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浅析DV影像在高校中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日君 《新闻界》2007,(1):88-88,83
一、DV影像在高校中的缘起随着由拉斯·冯·提尔等四位年轻导演在哥本哈根提出的“Dogma'95宣言”的诞生,DV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优秀的DV电影也随之诞生,《破浪》、《黑暗中的舞者》、《白痴》等纷纷在国际影坛上获得重要奖项。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DV拍摄者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捕捉的影像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从重大突发性事件中DV新闻的独特价值、传播功能及拍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并对DV新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DV.即DIGITAL VIDEO,它不是泛指所有的数码摄像格式.而是专指一种半专业的影像技术格式。DV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灵巧轻便.它的平民价格,它的低技术指数要求,使人们拥有了获取和传递影像的自由权利。它的出现,拓展了民间的影像传播渠道。于是,DV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时尚.人们开始“DV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7.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8.
刘佳 《声屏世界》2005,(4):25-26
DV与电视:DV与电视的结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3年4月11日.由凤凰卫视中台主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全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该栏目对中国大陆新一代民间影像的促生、扶植、培养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使新兴的DV融入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电视上出现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影像,  相似文献   

9.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10.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DV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各式各样的DV作品通过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官方主旋律叙事形态,表达了更为个人更为自由的思想。而网络DV作品中存在的亚文化,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成为很多DV爱好者的创作源泉。本文通过对新浪宽频网DV短剧的实证研究,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这种亚文化存在的原因,并提醒DV创作者对DV作品中的亚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2.
1995年,世界上第一台DV机在日本产生后迅速风靡全球。DV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完美的影像记录功能,使得它成为随时随地记录人类生活保存人类记忆的最好工具;而DV低廉的价格、轻巧的机身、便携易操作的特性、借助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就能实现的后期制作及网络传播的发展等,则决定了它所实现的是平民纪录影像。DV虽然有一些为人所诟病的缺点,但它的出现昭示着平民纪录影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校园特定环境下,影像话语的缺位使得以个性化的表达为主要特征的校园DV理所当然地受到追求时尚、崇尚个性,群体性特征极为鲜明的青年学生的青睐。不过,透过校园DV蓬勃的发展态势,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很多的作品在技术以及创作心态、视野、责任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对校园DV的发展历程作简要回顾,对当下校园DV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芳 《传媒观察》2008,(5):55-56
有人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泛文化时代,一切事物莫不打上“文化”的符号烙印。DV影像文化也不例外,它是数字技术革新的产物,虽然从1995年第一台DV问世至今也不过十余年时间,但给人类的文化生活却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艺术是一个专业领域,被主流媒体长久垄断,人家播什么我们就只能看什么,DV的出现及快速的发展带来一种文化领域中的表达自由,将影像的话语权回归给大众,人们终于从影像的被动接受中释放出来,获得了自由的用视听语言交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17.
赵鑫  黄兵 《今传媒》2011,(12):79-80
在影像传播时代,DV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日渐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DV影像传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更是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实现了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播的个性化、自由化、平等化,成为一种理想的话语表达空间,具有深远的传播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蕾 《传媒》2003,(1):41-42
金城武手拿DV到处游荡并在电视机中反复观赏拍摄内容的镜头,是王家卫电影中很经典的一个画面。如今这个电影中的画面已经真真切切地来到了生活中,朋友见面就问“今天你DV了没有”?DV着着实实的火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舒影 《视听纵横》2005,(5):35-3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化水平不断提高,DV从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不过,DV给了人们影像权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影像艺术的高贵和经典,每个人都似乎成了艺术家。DV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介入影像艺术之流的,DV的美在何方?  相似文献   

20.
文成 《当代传播》2007,(6):52-53
本文分析了我国DV影视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DV影视产业发展提出了两个建议:多些鼓励,使DV影视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DV产业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