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参与意愿和满意度评价出发,结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调查数据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基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挟"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典型基层就业项目开展的调研,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及已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研究发现:在参与意愿方面,家庭收入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女性、本专科应届毕业生的参与意愿更强;在满意度评价方面,男性、研究生群体的满意度明显更低;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项目所提供的"发展性措施和机会"的满意度高于对"保障性措施和环境"的满意度。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和个人发展受限制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关注和投入不够、职业发展机会不足和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则是困扰已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首要难题,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作为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有很大意义上的安排,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同时,还有利于我国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促进青年人才的持续发展和改善基层青年队伍的结构,为此,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参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现状做出深入探讨,就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满意度作出调查,以期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能够更好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蒋承  李笑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47-56,188,189
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极为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然而关于这些政策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基于“个体—环境—行为”三元交互理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感知行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特征在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上有显著影响,但最终影响基层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是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变量,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了解程度显著地影响到其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可程度.本文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下一步应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以及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更关键的是,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必将长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分析的着力点应该由市场的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源于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和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而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我国高校应针对这些原因采取如下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1)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增强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意愿;(2)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大学生“有效供给”;(3)完善大学就业指导体系,促进供求匹配。  相似文献   

5.
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正在发生变化。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受公务员招录的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中存在理性策略空间。绝大多数愿意考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是受到有限理性利益需求的影响,而非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政策启示在于:分类灵活设计基层就业计划、人性化设计与倡导性鼓励并重。  相似文献   

6.
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强化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基于SEM结构方程模型,运用实证调研的方法,以量化的方式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方式和具体路径,结果表明:学习成绩是家庭文化资本与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中介变量,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学习成绩间接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家庭文化资本越高,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越低;城乡之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方式存在路径差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基层就业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基层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思想观念有差距等等,使得大学生在基层"下不去、呆不住、干不好"。因此,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利用媒体公共服务等有利因素,建立基层就业长效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良好基层就业社会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计划初级阶段暴露出了诸多现实问题,如:大学生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就业岗位少模式单一,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就业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从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政府、大学生基层农村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新农村就业保障体系,势必为实现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社会实践课程效果直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的影响,文章以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合作调查》为例,从个人因素、课程特性、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大众传媒等六个方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中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认识社会现状以及吃苦耐劳,课程特性中的课程难度、调研条件,教师因素中的提供培训、关心食宿、老师对项目重视程度,学校对课程项目重视程度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根据影响结果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当前实践来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创造更多基层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引导灵活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1.
徐月红 《江苏高教》2023,(7):104-109
数字经济为非正规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认知-情感-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在情感和行动上都不能完全接受非正规就业;不同背景因素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比较来看,男生更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分别位于班级前列的学生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文史哲类学生在非正规就业三个维度上评分均较高,家庭在直辖市的学生在非正规就业意愿上评分最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对非正规就业认知评分越高。数字经济时代,建议通过政府引导树立新型就业观念和扩大政策供给、企业革新内部用工制度与提供外部就业服务、学校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开发自身非正规就业资本等多元途径,推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2.
选取福建3所农林类院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SPSS 25.0软件对农业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高校、个人、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加强农业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建议,旨在增强农业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有效化解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作系统的分析,破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学校和社会的不利因素,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关注、教育和引导,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当前高校来说,是颇具紧迫感和时代感的命题。创业行动的产生源于创业意愿的形成,文章通过剖析上海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大学生的创业想法来源与创业动机,专业、学历及工作经历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亲友创业经历及自我创业教育参与程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学校和政府鼓励措施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等,以期探究影响上海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创业教育效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学历和能力较高的社会群体,其选择的就业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研究以江西籍大学生以及在江西高校就读的外省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其留赣就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大学生不愿留赣工作的比例高达86.92%,有实习经历的学生更愿意留赣就业。地区满意度对江西大学生留赣就业意愿有较大影响,调查显示当前学生对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政府政策、科教文卫水平等满意度较低。针对以上几种现象从大学生个人、家长、学校就业指导、政府优化就业环境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人主要从高校现状出发,介绍了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项目,分析了基层就业项目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解决此问题,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中.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全面提出基层就业的项目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见习项目、选调生项目、"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等。十年来,由这些项目所代表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的教学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借鉴顾客满意度理论基础上,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江苏省11所独立学院的697份教师问卷和6724份学生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独立学院教师对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学生,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奖励机制、学生参与课程积极性、学生就业前景、实习机会等是师生评价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但实际满意度却不高的项目。建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完善教学奖励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发展增权赋能;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国家促进就业政策温暖了就业的土壤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比如,就国家计划两年内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决定,虽然长期效果仍待观察,但毋庸质疑对就业市场而言有着较大的正面影响.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还有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项目的开展.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0多所高校的278个基层就业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参与基层就业学生的特质、求职动机、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所在学校采取的推动基层就业相关措施,从而探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有效策略。高校在基层就业工作中可从以下四方面着重开展:第一,注重基层就业的引导,让学生"有意愿"到基层就业;第二,着力进行能力素质培养,让学生"有能力"到基层就业;第三,深入挖掘"重点人群",做好人才储备;第四,做好基层工作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