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当代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本文着重从政治参与这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何以表现出政治冷漠倾向,尤其是从微观的政治参与行为来窥探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特征及问题,使用自编大学生政治心理认知问卷,从政治认知、政治参与、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研究发现,政治认知中,多数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及思想政治的作用给与了积极的肯定,但对官员集体形象以负性评价为主;对政治和社会时事的关注度不高,政治参与不够积极主动;大多数学生政治情感深厚,部分有情感淡漠;政治行为以理性化为主,但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差。并提出大学生政治心理不良现象的疏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省豫章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与效能感,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与途径,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提供便利,重塑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等,网络的低准入与匿名性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盲目性,国外意识形态也容易通过网络冲击大学生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文章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现状问题,认为应该从政府制度规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政治热情的社会群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扮演或继续扮演重要而又独特的政治角色。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表现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结合大学生心理,加强政治认知教育和实践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新形式与新途径。通过对安徽省5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愿意参政议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受网络监管措施不力、自身政治素质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错误舆论诱导,导致盲从行为和群体极化现象。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网络监管,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反馈效率,以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激发大学生更高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发挥"正能量",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政治选举是其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以迈尔斯对态度的解构为切入点,细分为情感取向、心理认知、行为意向、参与动机等五个方面综合反映群体的整体特征,依据态度与行为的一致再划分出选举活跃、选举怀疑、选举否定三个亚群体以反映个体层次之间的差异性。借助符号互动主义,论证了政治荣誉感、政治新鲜感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选的重要因素,但不成熟的政治心理征及选举组织过程的不合理同样起到了阻碍作用。最后结合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围绕大学生选举的矛盾心理,认为开展政治选举教育和加强监督将使选举认知再回到一致,是行之有效的选举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8.
周虹 《教书育人》2011,(15):38-39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发起现实活动等网络政治行为,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限制,充分满足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和动机。当然,我们看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方  相似文献   

9.
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BBS论坛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活动等网络政治行为,直接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特点,对高校稳定构成“双刃剑”式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制度化、理性化,促进高校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89-192
当前,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后备力量,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政治参与总体上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不健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弊端以及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努力推进政治参与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引导作用,大学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政治的水平,促进我国民主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政治心理对于政治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重视政治心理教育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深入细致地进行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教育,是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政治事务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全面总结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特点,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对所有政治现象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映形式。本文力图在通过强调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必要性,分析大学生政治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寻找一条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途径,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认可自身公民资格,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起到深远影响。但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大学生参政能力低下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行使政治权力。对此,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他们政治参与行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存在政治参与积极性与冷漠性并存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通过创造良好环境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是国家民主政治和个人政治社会化的一部分。当前,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表现为积极进行结社活动,但存在功利倾向;参与行为与认知不一致,实际参与行为少,存在冷漠现象;制度性参与为主,非制度性参与时而发生。这主要与现实环境因素的制约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有关。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营造文明的政治文化环境来切实改善参与环境,培育大学生理性参与行为,强化理性参与行为。培育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高涨的政治热情与参与度不够之间有矛盾,行为理性与动机功利之间有偏差,参与形式多元与参与效能感偏低是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政治教育体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及大学生个人心理特点是制约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关键因素。完善政治参与机制、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是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党员是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网络政治参与却没有表现出预期的热度,参与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参与层次浅表化,政治卷入程度低;政治行为与政治评价疏离,网络参政行为少;参政能力与参政意识相悖,网络参政效果差。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度受内外部双重因子影响。促进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度提升的对策为: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回应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深化网络结社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传统政治心理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重要心理基础。传统政治心理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从理论上理清传统政治心理与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相互关系,克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发表政治见解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出现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本次调查以安徽财经大学部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的方式及态度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唯有加强他们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完善有关政治参与平台,并正确引导网络参与,才可能减少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