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幽默二则     
我很高兴 一个教师正在对学生们讲使别人高兴的重要性。“听着,孩子们,”她说。“你们当中有谁曾让别人高兴过吗?”  相似文献   

3.
黄强 《语文天地》2010,(7):74-75
初三语文试卷上有这么一篇阅读分析——《你遗失了感动吗?》评讲试卷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他们有气无力地回答:“没有。”笔者又问:“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他们零零星星地回答:“没有。”这样笔者如文中的老师一样.心情异常沉重。  相似文献   

4.
“蝌蚪吃蝌蚪”在人类眼里是一个血腥的事实.可是在蝌蚪眼里呢?蝌蚪是无知的,如果“知道”食物是自己的同类,还会“相煎太急”吗?所以,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会引导学生联想动物世界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鳗鲡、鲑鱼为了子孙后代,不惜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自己的“故乡”产卵;再比如义犬救主、战马尽忠。自然界美好的事例千千万万,我们要尽力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一、培养学生会说“不”培养学生会说“不”是迈出总是附和教师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否定教师的,比如原则性问题或道德教育就不属于这一类,这里说的仅仅是知识性方面的东西。一开始,可以问一些有提示性的话语,如,你们同意老师的做法吗?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不同的想法吗?有不同的做法或方法吗?还可以用些更具有鼓励性的语句:谁有更好的方法?谁有更简便的想法?谁有比老师更巧妙的方法?在做法上,教师还可以有时候故意说错或板书错误,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发现这个错误并及时纠正。例如,在教…  相似文献   

6.
语感训练三法宋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理解”了语言文字呢?从字典中翻查出解释,老师给学生抄出就算“理解”了吗?不是。这只是“理解”语言文字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  相似文献   

7.
做了33年的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到诚惶诚恐,举步维艰。面对语文教学,我常常陷人一种困顿、痛苦中难以自拔,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做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该具有怎样的学养?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语文教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还常常拷问自己:你是在培养只能应试的考生,还是在培养真正有语文能力的学生?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吗?你的学生能说爱写吗?你有无语文思想的高度?有无独到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语文视界?你自身是否具有富赡、深厚的语文素养?今天,你有资格做语文教师吗?  相似文献   

8.
房学纯 《辅导员》2011,(24):47-48
一个语文教师具备哪些素养才算优秀?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三步境界.即“语文教师成长的三境界”:知识型一艺术型一思想型。  相似文献   

9.
较长时间在较多场合都能听到或看到这样一种表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真的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吗?语文教学真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就主体、教学主体和语文教学主体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引导”
  请各位语文教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教别人学语文的人,我们自己应该有较高的语文水平,那么,我们的语文水平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吗?当然是,但仔细想想又不是。我们的语文水平归根到底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多读、多写慢慢形成的。从教多年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即便把语文教师上课讲授的东西全部接受了,甚至消化了,也不一定能把语文学好。有些学生听课笔记做得很好、很详细,课后巩固也非常到位,但语文就是学不好。而语文程度比较高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但这个共同点不是上语文课认真,而是平时喜欢看书、喜欢写文章。由此看,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每一位教师都渴望自己能够培育出优秀的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经常自问:“教了这么多年语文,面临新课改,自己的观念改了吗?方法改了吗?”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语文课算是好课?这是新课改中语文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理念落实于教学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促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那些打着课改旗号的所谓“好课”真的符合课改理念吗?“好课”一定是“反传统”的吗?那些刻意运作的语文课到底离新课标还有多远?近几年,笔者研究了上百节语文教改课,发现“好课”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诸多误区。本文仅就评课中的—些标准问题进行追问。  相似文献   

13.
你拒绝过别人吗?是怎样拒绝的?有些时候是不是有难以启齿的感觉?小编一开始发出这几个问题不是有意“查户口”,只是想启发同学们的记忆,伴着你的记忆,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话题——怎样拒绝别人?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常常面临来自别人的请求和希望,如果我们都能满口应承着说:“是”“当然可以”,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但是,你能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吗?在回答对方的要求时,总免不了要说一个“不”字。而一个“不”字说来轻巧,可在人际交往中就犹如一把无形的“刀”,举起来砍下去重若千斤。  相似文献   

14.
张亚伟 《新作文》2010,(10):37-37
在我家里有一个小鱼缸,不过,鱼缸里养的是一群小蝌蚪,那是上个星期我和妈妈从太公湖南边湿地的小沟中捉来的。它们在鱼缸里游来游去,黑黑的脑袋一摇一摇,尾巴一摆一摆,可爱极了。忽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小蝌蚪有眼睛吗?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效益之不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虽然很多,但教师主导不力恐怕要承担不小的责任。不是说“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不是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吗?可是,就是在语文教改已经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身边依然充斥着太浓的郁闷空气:教师拘泥于成法,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先行者,不能自有学法,不能演示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废除了言语霸主的地位.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能自己来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吗?课堂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探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问题似乎很多,各种讨论也故意地不设结论。这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着这个大师学.一会儿跟着那个名家走。一些勤勤恳恳的中老年教师反而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7.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春天,贵阳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在众多竞争者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语文教师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贵阳市民族中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她,就是韩小梅。对此许多人表示惊叹: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从未当过一天领导,竟能一步登上市级重点中学校长的宝座?。其实,不要说别人惊讶,就连韩小梅自己也难以置信。30年前,她连做一名正式教师都不敢想像,何谈当一校之长。回顾三十年来的艰辛历程,她既有“千里之行始有成”的欣慰,又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一童年是织梦的季节。幼年时扮家家,“教师”是她…  相似文献   

20.
“止”字最初的字义是什么?“步”字的下部为什么不是“少”?你思考过吗?想知道答案吗?请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止”是“趾”的本字,本义是“脚”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脚,但是脚趾已简化为三个,不再是图画而是成为文字符号了。两只脚(参见“止字条)各迈出一次,就叫一“步”。楷书“步字的下部是由小篆反写的“止”字演变来的,不是“少”。“止”和“步”@李乐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