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恶搞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其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恶搞的颠覆与解构,人们能释放内心的娱乐渴望,使心灵得到解脱.但网络恶搞应有度,不能超越底线肆意而为.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网络恶搞自产生之日起一直经久不衰,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层出不穷的网络恶搞在近几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恶搞已从一种仪式抵抗方式演变为一场热闹的快感消费狂欢。网络恶搞在其工具和内容两个方面皆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与中国的社会形态、网络媒体消费主义倾向加重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章子轩 《新闻世界》2012,(7):169-170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随着BBS、微博等自媒体的流行,网络恶搞正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向商业化演变。本文通过对恶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媒介社会功能来浅析网络恶搞的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处境以及各种隐藏的弊端,重在论证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创新、包容开放的原则,强调媒介规范化管理,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5.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同时,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恶搞广告近年来发展迅速,且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在分析恶搞广告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试从传播学、经济学、广告营销学等角度探讨恶搞广告的传播成因,力求得出一个较完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10,(4):122-123
山寨和恶搞凭借第三媒体网络开始迅速地由下而上对当今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文化的博弈中,为了生存,山寨和恶搞不得不学会妥协。从山寨和恶搞的兴与变中,"元媒介"电视可以反观自己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0.
高盛楠 《今传媒》2012,(7):56-58
Web2.0时代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恶搞敢于打破传统、颠覆经典,是青年人不满精英掌控的文化霸权争夺话语权的体现,一度在网络上引起大众的狂欢,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景观。部分作品因触犯政治雷区、侵犯文化版权等原因遭到整治与监管,甚至有瓦解伦理之嫌。网络恶搞该何去何从,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为出发点,以传播学分析为路径,结合后现代文化理论,运用最新案例对恶搞做出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11.
马可 《今传媒》2013,(1):53-54
本文通过早期恶搞现象与当下恶搞现象的对比,从文化角度分析恶搞文化的现实走向。认为,恶搞文化在恶搞主体、客体、恶搞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现实路径为:前期发展阶段,边缘文化为了靠近主流文化采取迂回的方式颠覆主流文化;当下发展阶段,边缘文化突破主流文化的限制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主流文化局部自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12.
尽管“恶搞”事件和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话语权问题”,但互联网上日益显现的恶搞现象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已成为网民公共事务参与和网络话语权实践的一种另类表现。  相似文献   

13.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14.
耿月 《新闻世界》2014,(6):118-119
网络恶搞成为现今时代一个典型的媒介景观,它凭借着打破教条和颠覆传统在网络世界里势不可挡地充斥着大众的视听。笔者认为网络恶搞的兴起与数字技术的推动、视觉时代的文化特色以及后现代主义潮流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从"去精英化"、青年亚文化和商业化的病毒营销三方面来探索媒介环境下网络恶搞现象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网络恶搞给传播伦理带来的挑战与危机进行了论述,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网络恶搞带来的传播伦理危机,提出了重建网络传播伦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网络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网络创意配音团体"淮秀帮"将网络恶搞配音文化"发扬光大",随着团队的成长与影响力的扩大,其作品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型。转型背后的原因,既有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有网络恶搞配音文化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各种恶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在新媒体上流行,这些恶搞文化不仅仅是青年人的一种消遣、娱乐和文化表达方式,而且青年们也通过恶搞的另类方式介入现实和参与社会建构,表达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诉求,推动社会革新,但是同时也要警惕恶搞所造成的话语狂欢和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介的蓬勃发展,不仅打破了原有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同时随之而来地也产生许多新的传播现象,对大众传播理论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近几年网络恶搞的传播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分析、传播效果等方面来探讨恶搞现象的传播特征,进而引发一些能够促使其良性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时代呼啸而来.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娱乐狂欢心理、解构颠覆心理、对现实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追名逐利心理是促使媒体"恶搞"行为迅速膨胀的主要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Duang是2015年的第一个流行词,也是一种拼贴、戏仿而成的恶搞文化。本文从亚文化视角初步探讨了Duang的来源、风格形式和商业收编,期望在此基础上探讨恶搞文化的风格形成以及最终被商业收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