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家住在当时荆州南阳郡的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大约在二十三岁(公元100年)那一年,应南阳太守鲍德的聘请当了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后来汉安帝听说他善术学,征拜郎中,115年,调升做太史令,才开始主持天文的观察和研究工作.在116年他写成了  相似文献   

2.
鄂国原是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商代之鄂方在今河南沁阳.西周早期鄂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周夷王时期楚国熊渠讨伐鄂国,封中子红为鄂王,又建立了楚国所辖的鄂国.周厉王派军队消灭了周所封的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所建立的鄂国变成了楚国的封君鄂君.关于西周鄂国和楚封鄂国、鄂君的地望,学术界长期存在西鄂说和东鄂说之争,西鄂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东鄂在今湖北鄂州.根据随州安居出土的鄂国王室墓地资料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的鄂国在今湖北随州,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鄂和东鄂二说.南阳夏响铺鄂国王室墓地的发掘表明,这个鄂国王室并未完全被消灭,却在西周晚期又迁徙到南阳东北,在此建都,直至春秋早期可能被楚所灭,因此西汉在南阳郡下设西鄂县,史称西鄂.楚熊渠所伐的鄂国即随州之鄂,所封之鄂国开始亦可能在随州附近,后来可能迫于周厉王和曾国的压力,迁至今湖北鄂州,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封鄂君封地也在鄂州,于是西汉在江夏郡设鄂县,史称东鄂.  相似文献   

3.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人。祖父张堪当过蜀郡太守。在他出生寸,家道已经衰落,生活贫苦。但是张衡很有志气,曾说过:“不患位之不尊,而  相似文献   

4.
关于《张衡传》一条注释的补充安徽石台中学吴学良高中《语文》第六册,选编了范晔的《张衡传》。教材编者对文中的“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注解说:“上文说‘再迁为太史令’,这里又说‘再转复为太史令’,中间张衡还改任过别的什么官职,本传没有叙述。”课本注释是...  相似文献   

5.
张衡传     
一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三年),我国古代杰出的大科学家、发明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张衡(字平子)诞生在南阳郡白河之畔的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县境)。张衡的祖父张堪担任过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很会用兵打仗,曾多次率兵击败侵扰地方的匈奴军队,并且注重发展生产,曾组织人力开辟了大片的稻田。张堪是名闻当世的人物,但到张衡出世时,他早已病故了,家里的生活很贫寒,有时不得不接受亲友的救济。张衡读书非常刻苦,求知欲特别旺盛,学习的热情极其饱满,“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7.
张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不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他研制的指南车、候风仪、地动仪,堪称为科学史上的不朽发明,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他的《四愁诗》是我国七言诗的滥觞,而且又  相似文献   

8.
春秋初期的古申伯国,史志上多有争议,主要是南阳说和信阳说两家。诸多现行工具书和高等院校史学专业部分教材,在谈到古申伯国时多以南阳说为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著,一九三三年再版本)“申”字条释文是:“申,周国名,姜姓,伯夷之后,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本)“申”字条的释文则是:“申,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年为楚文王所灭。”《中国古代史教学地图集》所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中央电大通用教材,北大编)“申”字条目的后面对照是:“申(国,西周,春秋),今河南南阳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写到“楚灭申”时,括号内的标注是:河南南阳县。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张衡传》中“衡善机巧”一句,课本将“机巧”注释为:“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依此注释,好些参考资料便译为: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巧妙。“擅长……巧妙”是说不通的。这里把“巧”字讲错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机巧,机械技术。巧,技巧。”此注极是。《说文解字》:“巧,技也。”《广韵》:“巧,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巧,技也,技巧也。”《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  相似文献   

10.
论鄂君子皙之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君子皙之鄂见于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善说》,尚缺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章从文本出发论证鄂君子皙之鄂在“东鄂”不在“西鄂”,鄂君子皙“泛舟新波”的水域地望,很可能就在今梁子湖,其受封时间当在楚灵王(公元前540-前529年)之世。  相似文献   

11.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四愁诗》和《同声歌》,堪称东汉文人诗中的一流作品,显示出中国五、七言诗的发展轨迹。先读《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洐,何以报之双玉盘。  相似文献   

12.
近来讲授《张衡传》(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觉得有几条注释值得探讨。“妙尽璇机之正”这一条,课本注释说:“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也写作‘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不妥,理由如次: (一)“璇玑”是不是测天仪器,历来说法  相似文献   

13.
张巡籍贯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张巡血战睢阳,力抗叛军,以身殉国。新、旧《唐书》皆有传,历代诗文也有不少谈及他的生平、籍贯的。然而,说法不一,“邓州南阳说”“蒲州河东说”“睢阳说”莫衷一是。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并经实地考察证明,张巡祖籍在唐代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地在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州),战死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因殉国时,身首支离,三地皆招魂而葬。  相似文献   

14.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作家简介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科学家,好天文、阴阳、历算之学,他是我国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地震仪器的"候风地动仪"的发明制造者。为我国天文学、  相似文献   

16.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17.
张衡的故事     
在世界天文史上,有一位中国古代科学家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就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天文学家——张衡。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当时的荆州南阳郡西鄂县,比西方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早诞生1000多年。青少年时代的张衡生活很贫困,但贫困的生活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已经读了很多书,文章也写得很出色了。17岁那年,他先后来到长安(今西安)和洛阳。在那里,他结交了许多有学问的人,除了日夜攻读,就是与他们一起钻研学问。后来,张衡做了3年郎中。  相似文献   

18.
关于韩愈的籍贯,现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马说》注释为河南省南阳县人;“教参”说是北京市通州人。《湖北教育》今年第二期发表石见的文章指出,韩愈的实际籍贯是唐河北道孟州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县)。石见的根据从朱熹而来。朱熹曾参照多种资料对韩愈生平作了详细考证,《河南通志》及柬雅堂刻《韩昌黎集》尾附录均曾收录,石文择要概述了四  相似文献   

19.
<正> 《说文》:“今,是时也。”杨树达先生《词诠》进一步发挥说:今,时间副词,犹今语“现在”。 于是,注释古籍的几乎没有对“今”字作注的,统编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今”字也无注释。似乎“现在”已是文言“今”字的唯一义项了。虽然,《词诠》在“今”字下列有四个义项,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九个义项。 事实上“今”在古籍中的用法绝不止“现在”一义,据我们考察,“今”的用法颇为复杂。下面以中学课本中的《孟子》二章、《赤壁之战》中的。“今”字为例,结合其他篇目,简要地剖析一下“今”字的用  相似文献   

20.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