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学纪事》是著名话剧表演家于是之的回忆性散文,编入了职高新教材第一册。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然而,这又不是一篇单纯的忆旧之作。作者以精练的笔触,将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与豁达风趣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幽默的风格,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露出辛酸之情。全文分为四部分,作者以求学为轴心,向我们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辍学、边做事边求学的经历。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志学之年,学业中断,生活中包含着多少辛酸和血泪。然而,通篇文章的记叙却在自然、幽默的语调中进行,气氛缓和,作者甚至有些平铺直叙地…  相似文献   

2.
出版:中信出版社作者教授旅居美国,上世纪80年代回中国香港执教。在本书中他将自己身处中美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的求学经历和教育理念差异加以论述——从教育理论、求学方法、个人求学经历、  相似文献   

3.
新书速递     
陔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的人生历程。作者从自己幼年求学时期写起,一直写到自己青年时期留学苏联和“反修能手”的岁月以及文革期间的各种非人遭遇,特别是详细描述了自己中年时期主政武大八年实行教改以及巅峰时期突遭免职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作者在作品中介绍了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经历和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在作品中展示了娴熟的衬托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发人深思,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5.
作家余华曾在一篇序言中说:作者的自序是在漫漫记忆里去确定那些转瞬即逝的地点,与曾经出现过的叙述约会,与自己的过去约会[1]。这样的说法也适合比喻不断总结回忆从教生涯的教师。多年前,我曾阅读萧公权先生的《问学谏往录》一书,作者在结束42年教学生涯后,追述毕生求学、教学的经历,记叙自己七十年来所受于亲长师友的栽培之恩,点点滴滴,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不是一个天生的唯物主义者。他在一师求学时期的哲学思想是驳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唯心论和二元论;2.辩证法思想;3.唯物主义认识论。由此阐述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期的哲学思想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促进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发展。以此说明一师求学时期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发展成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言。“自序”既记叙了作者从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生活的经历,又表明了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还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点;介绍《呐喊》的写作过程、成因等,内容繁富,再加上自身经历,思想发展、《呐喊》成因三者有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相似文献   

9.
祝宇 《现代语文》2010,(3):105-107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记一次未能尽兴之游。其实,这是一篇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在文中,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幼学纪事》是著名话剧表演家于是之的回忆性散文,编人了职高新教材第一册。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然而,这又不是一篇单纯的忆旧之作。作者以精练的笔触,将辛酸的往事,严肃的反思,与豁达风趣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幽默的风格,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露出辛酸之情。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同一时期谈狐说鬼的志怪文言小说,都记叙了许多关于婆媳关系的故事。由于两部小说的作者在身份和经历上的差异,小说在内容呈现、态度倾向、写作目的和写作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异同点。对于涉及家庭问题的婆媳关系而言,两部小说在写作内容以及写作倾向等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走进城市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但农村学生在离家向外求学的过程中经历着家庭、学校与地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使他们面临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群体融入的多重困境。本文通过对来自我国中部地区A省的3名农村学生求学经历的民族志考察,呈现了农村学生的求学图景。面对学业负担与家庭压力,他们以“懂事”的隐忍予以回应并调节自己的心性;面对环境的变动,他们在熟悉与陌生、单一与多元中不断确认价值,在群体融入和疏离的选择中不断确定自身定位。受家庭环境和乡土生活经验等的制约,离家求学的农村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农村成长经历与城市生活、个体与家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自身的确定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2,(7):61-61
作者:秦岭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澳洲留学那点事儿》一书分别讲述了作者在澳洲留学5年中求学、生活等方面的独特经历。作品由作者出国前在国内高中学习时的尴尬境遇写起,一直写到在阿德莱德大学毕业后在澳洲的第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14.
游记是一种记叙、抒写旅游经历的散文。它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聚会,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南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具体来说是: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也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借鉴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漫长过程,经历了理论的萌芽时期、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理论的全面确立时期。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心,也是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重心。在该书中,作者多角度记叙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世界的发现,而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发现也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8.
山西书院文化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书院兴起于宋辽的时期,在山西书院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辽金的发轫期、元件第一个兴建热潮、明代的成熟期和清代的黄金发展期四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又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兴衰过程。在明代书院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次禁毁,清代由清初的低迷徘徊到康雍乾时期的大发展,使山西书院发展走向鼎盛,后经嘉道咸的平稳发展和颓败,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与科举制度一起寿终正寝,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早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日本的扎根及发展是经历了由被反对到渐被利用于统治,是被日本化了的佛教。早期佛教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奈良—平安一镰仓而达于平稳定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记叙了作者1978~1981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经历,叙述了当时治学、科研、导师.指导等方面的事例,回顾了三年研究生生活带给自己学术上的启迪和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