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辞赋在明朝呈现出再度兴盛的局面,产生了大量的作家、作品。其中以董越《朝鲜赋》为代表的都邑赋更是超越前代,兼具京都赋、城邑赋、域外赋等多重特征,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夏春 《现代语文》2007,(8):18-18
傅毅的《舞赋》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描写舞蹈的古代辞赋。赋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古代舞蹈的完整场面,是乐舞赋中的名篇之一。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作为一位对古代朝鲜文人产生较大影响的中国作家,其辞赋受到了古代朝鲜文人的推崇与拟效。古代朝鲜文人模拟其《红鹦鹉赋》《病暑赋》《秋声赋》创作拟效次韵之作,不仅承袭其主题、结构、句式、语言等外在的东西,也学习欧赋的散文化笔法,以散文入赋,不拘韵律。同时,古代朝鲜文人在拟效次韵欧赋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与情感,有的在深度上还要高于欧赋,在形式上也不完全拘泥于欧赋,表现出了古代朝鲜辞赋偏好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规谏被汉赋作家视为赋的重要价值所在,汉赋的规谏往往带有"以颂为讽"的特点,"以颂为讽"是一种比较婉曲、隐晦的规谏方式,但是有时正因为其过度隐晦的方式和过多的颂而不能充分发挥汉赋作家渴求的政教讽谕功用。张衡《二京赋》中的规谏方式打破了"以颂为讽"过度隐晦、过多颂的规谏特征而具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契合现实"、"多角度的暴露"、"落脚点明确"三个方面。《二京赋》中的规谏方式较好地调和了创作动机与阅读效果不一致的大赋传统规谏矛盾,在汉大赋规谏手法的革新上作出了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创立的汉代大赋被认为是对西汉盛世的颂美之作,但从辞赋的抒情传统、西汉文人普遍的境遇以及司马相如自身的遭际来看,在司马相如的盛世颂歌里还有一种无法掩藏的盛世文人的失志之悲与幽怨情怀。  相似文献   

6.
啸即打口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魏晋间著名辞赋家成公绥所创作的《啸赋》就是以“啸”这种在魏晋文人中广泛流行的口哨音乐形式为吟咏对象的抒情咏物赋名篇。透过这篇赋,我们不但可以找回久已失落的古老音乐形式,而且可以看出,它集中表现了自然、高雅、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饶宗颐先生不仅创作多篇辞赋,而且还致力于辞赋批评,其赋学批评理论主要体现于《选堂赋话》一书中。《选堂赋话》是赋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辞赋批评方面建树颇多。其所论述的问题主要包括赋体的起源及功用、楚辞与诗的关系、楚辞在汉代的流播、赋中语词名物的训释、赋体的演进历程、历代名家名篇、赋学文献推介、赋作题材考论等。该书视野开阔,脉络清晰,内容全面,分析深刻,考证准确,评骘精当,在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遂初赋》为主足点,以《汉书·艺文志》与《两都赋序》辞赋理论之辨析为突破口,结合西汉末年社会思潮、学术隆替及文人心态的考察,探究西汉之际赋学流变之轨迹,及《遂初赋》在此演变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1,(3):35-39
历来对一代文宗欧阳修诗词文的研究较多,但对其辞赋特别是《述梦赋》则关注不够。通过细致的文本对读,认为欧阳修《述梦赋》从创作思想、女性形象描写、环境铺陈、情感铺写诸方面,对宋玉辞赋进行了继承,同时又从赋体语言、赋体功能、赋体表现对象各方面有所超越,使辞赋这种传统文体焕发了生机,对把握中国辞赋文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陆贾是汉初著名辞赋家,其《新语》一书因受辞赋创作手法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的赋化倾向。具体而言,它包括广泛运用铺陈排比、追求藻采、讲究谐韵等创作技巧。陆贾开了文章的赋化倾向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张庆利教授的《读赋通识》是集作者30年辞赋研究而成的又一倾情之作,本书细致辨析了辞赋文体,清晰勾勒了辞赋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流变,全面揭示了辞赋文学的一般特征与各类特点,概括介绍了历代产生的辞赋学重要著作,并对辞赋文学的名篇进行了艺术的分析与鉴赏。一、沿波讨源,纵横论说在本书中,张庆利教授对赋体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贯通性的描述,第二章"赋体文学的源流"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和"隋唐以后赋"的演变,论  相似文献   

13.
《哀江南赋》在新罗时期已为东国人接受,至朝鲜中后期尤受重视,被文人当作学习典范而记诵,收录于多种赋选中,还出现了多篇拟作。"哀江南"、"庾信"、"子山赋"等成为东人文学作品中常用意象,在国家危难等特定历史时期,上升至政治文化层面,实现了深层接受。《哀江南赋》的深广接受,促使朝鲜朝赋坛出现了多篇哀亡赋作,使朝鲜朝辞赋于外延、内涵方面均有拓展。  相似文献   

14.
李颖 《现代语文》2009,(12):24-25
陶渊明《闲情赋》继承爱情赋创作传统,但又在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力上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与曹植《洛神赋》一起对后世辞赋与后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弘治元年(公元1488)眷,董越奉命颁诏朝鲜,夏五月回明朝.根据见闻,撰写《朝鲜赋》.《朝鲜赋》内容丰富可信,为研究明弘治时期中朝关系与朝鲜王朝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史料.特别是从饮食、服饰、建筑三方面可见明弘治时期朝鲜社会风俗.王室与官员、官员与平民、良人与贱民、贫与富之间在饮食、服饰、建筑方面差异明显,由此可认知朝鲜王朝等级分野与社会格局.  相似文献   

16.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七十家赋钞目录序》不仅体现了张惠言赋学的主要思想,而且序文本身就是一篇清代学者骈文的代表作。张惠言提出了赋"统乎志"的观点,即强调辞赋的比兴寄托,是对赋学理论的发展。其继承《汉书·艺文志》推源溯流的学术传统,在序文中对22家赋进行评述,是一篇重要的赋学批评文献。另外,这篇骈体序文在写作手法上亦模仿《汉志》与《庄子》,显现了清代常州学者融合骈散的骈文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8.
清代缘于科举试赋,书院辞赋创作十分繁盛。尤其是江浙两地的书院更是如此,这形成了清代辞赋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阮元与俞樾先后主政的诂经精舍,较为重视辞赋的创作,《诂经精舍文集》每集中均有辞赋作品。其崇赋理念、学术性与文学并举的命题与创作倾向,既表现了与时代学术、文学思潮的和谐共振,又对同时及其后的书院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辞赋发展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展示改革成果,开放丰功,光明日报社推出了‘百城赋”专栏,一城一赋。百城赋具有歌颂盛世、带动辞赋创作、促进辞赋创作研究的时代意义。它的创作之得一是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弘扬了传统辞赋;三是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其创作之失有用韵缺失、语言过俗、有颂无讽。  相似文献   

20.
朝鲜文人许筠<惺所覆瓿稿>卷三共收有9篇赋,赋作通过直抒胸臆,虚幻式的梦幻神游,写实性的纪游征行、寄情景物,怀古伤今及友情酬唱的方式表达了他遭受贬谪、感士不遇的骚怨精神,并且通过自身的遭遇与经历,写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独特的感受与把握,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其辞赋还表现出鲜明的崇情色彩和载道思想,这既与他在接受中国传统诗论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性情观"和"载道观"这一内因有关,也与中国明代前后七子辞赋复古这一外因有关.另外,许筠善于从中国辞赋中汲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其赋作在朝鲜赋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