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儿童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过教育儿童、为儿童树立榜样的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儿童文学这个平台,我们关于儿童的知识被不断地建构.社会化话语是这个建构过程得以合法化的根据.然而,这一话语中所隐含的独断性却否认和遮蔽了儿童是作为一种异文化的存在."彼得·潘写作"视野对成长、成熟、社会化、教育等既有观念的社会学反思,提醒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相似文献   

2.
电子媒介所传达的图像世界、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给儿童文学阅读带来巨大冲击,使得儿童对深度的文字阅读与思考产生疏离。"成人本位"的传统文化、"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间的差异以及经验主义的儿童观都是造成儿童文学阅读之"失"的原因。应从儿童文学阅读生态场的创设、儿童文学阅读习惯的打造、儿童文学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教师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破解当下儿童文学阅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论主要有四种观点:晚清说、清末民初说、五四说和古已有之说。但究其实际,诸观点皆是从现代性的内部看儿童文学的起源。作为其理念支撑的现代性意识恰恰遮蔽了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产生不是先有儿童,才有为了儿童的写作,而是儿童文学本身即为现代性中儿童的一种生产与建构方式。儿童是立法者的一种文化想像,是成人世界的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4.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的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5.
西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迅速,而国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甚为滞后。中国儿童文学外译应抓住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迎接挑战,重点译介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建中国儿童文学外译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事业关乎民族未来,但我国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却长期处于弱势和边缘,国内综合大学基本上没有设置儿童文学课程,即使在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里,儿童文学的地位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国高师现己开儿童文学课程的院校,也往往只限于"学前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而中文系或文学院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并不多见.当今,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育、创作、编辑、出版、影视、传播、图书馆、文化产业等儿童文化从业人员,人才培养的缺失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体现在培养孩子真诚品质、塑造孩子友善品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激发孩子想象力等多个方面。尽管人们对儿童文学认可度越来越高,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市场需求导向的影响以及专业教育素养的缺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儿童文学的多元价值却逐渐偏离。从社会实际出发,结合儿童的行为认知特点以及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儿童文学教育多元价值回归路径: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创作回归儿童需要;坚持以"阅读"为主题,使儿童文学阅读回归生活;坚持以"教育"为根本,使儿童文学教育回归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文学观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的过程,在儿童被“发现”之后,又经历了从成人“俯视”儿童、成人单向传递转变为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交流、儿童自主建构的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策略:儿童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双向建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泉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通过儿童文学与文化诗学的联姻,立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一个审美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儿童文学领域,儿童主体性的张扬,从纵向来说,形成于多元文化空间的交替、变更及递进发展的历史空间之中;从横向来说,形成于地域文化"在场"和"不在场"的矛盾及其多样性和流动性之中。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正是形成于此。  相似文献   

11.
日本儿童文化研究家上笙一郎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如何引导儿童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的生活方式,有待于拓宽德育资源和途径,彰显德育魅力。也正因此,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家、曾宪梓优秀教师奖获得者王泉根认为:"‘以善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儿童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尤其是心灵成长的重要性,指出儿童文学是幼儿园课程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教育者要与儿童共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并运用"先读"和"蹲读"策略指导儿童阅读;教育者还应具备儿童文学的基本素养,能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创作、欣赏和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全球范围内儿童文学研究稳步上升,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态势,但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界和翻译学界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仍旧不多,由于双重边缘性地位,儿童文学翻译所呈现的话语与他者失落尤为明显。以后殖民理论为平台,对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权力进行投射分析,有助于揭示某些文化优越其他文化的潜在概念,复原民族语言的活力,实现异域文化异质语言的"众声喧哗"。  相似文献   

14.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7,(7):64-68
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性。"儿童发现"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性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性的曙光,但其现代性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性,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寥若星辰。  相似文献   

16.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是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的学术理念,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关键问题、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题,作了精深研究与探讨,有力地促使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学术品质进入一个新的学术台阶。  相似文献   

17.
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本体建构的乏力及学科建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王泉 《教育艺术》2004,(11):26-27
儿童文学是指成人为3至16、17岁的儿童创作的特殊品种的文学。在文化层面上讲,儿童文学是“现代人进行文化传递和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和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儿童文学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构筑了平等对话的桥梁。在高等教育本科段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无疑对于加深这种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在儿童文学学习与研究中的自觉性与创新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濮美琴 《文教资料》2008,(34):19-20
什么是儿童文学,不少专家学者下过定义.建国前,受到以"自由教育论"和杜威等"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专家学者都认为"儿童文学就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因此"凡是叫儿童文学的,必得是那些切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东西".建国后,儿童文学的概念曾一度产生很大的分歧:有以教育性为主的;有以强调儿童本位为主的;有以强调文学性为主的等等.近些年.在儿童文学的分歧争论中.又有新的概念产生:"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本文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儿童性和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