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3.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对传统士人消极文化和和消极精神批判之余,其中既留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也有怀一种拂之不去的眷恋。本文试着从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角度,结合鲁迅小说文本和鲁迅小说创作的特殊时代文化环境,对鲁迅小说对待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复杂心态作出文化意义上的阐释,以期了解鲁迅小说中这种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及其表现,了解鲁迅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和追寻。  相似文献   

5.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随着传统文化的积淀,梦幻化成了丰富多彩的梦文化。宋词中存在大量的"梦"的意象,这是中国梦文化发展至宋所达到的影响,更是中国梦文化与宋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宋词多"梦"的历史现象,不仅仅是宋代士人多情、虚空、无奈等心态的写照,更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在睡眠时产生想像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随着传统文化的积淀,梦幻化成了丰富多彩的梦文化。宋词中存在大量的"梦"的意象,这是中国梦文化发展至宋所达到的影响,更是中国梦文化与宋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宋词多"梦"的历史现象,不仅仅是宋代士人多情、虚空、无奈等心态的写照,更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士人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亦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既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集团的成员,又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创建者。对于士人与士文化的研究,将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与传统社会之关系,以及对当代中国之影响的重要路径。本文所揭示的士文化社会教育内涵,偏重在理想典型的一面,尤其是把士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一个亮点。也许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  相似文献   

9.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人情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交往中,它是中国特殊文化的直接产物,是通俗化了的流行观念。本文通过对人情的含义、产生根源、运行法则以及文化评析进行探讨,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了这一中国本土现象,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政治的选择--试谈样板戏的产生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样板戏是戏曲革命化、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特定社会历史政治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有着非常特殊复杂的历史语境,这其中包括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样板戏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历来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3.
"文以载道"既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又是世袭贵族士人向科举贵族士人的一种文化托付,古代中原作家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就体现了"文以载道"与中原文化精神之内在联系。"文以载道"是古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历史的、文化的、社会学的多重意义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体说来,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古代士人审丑文化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平民审丑文化的影响;三、西方现代主义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四、对传统审美中心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15.
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大诗人,他们的诗歌和人格,在各自不同的时代树立了士人文化的一座座主峰。他们共同生命的体验和精神境界就是儒家的“践身心之则”。这既造成了他们生命困境,也成就了他们的诗艺创造的典型性。他们的文化心态,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特殊心态,且是中国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共通心态。他们的诗歌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文艺,且属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6.
罗红娟 《文教资料》2007,(24):123-125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大地上生成的难得的宗教之花,它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士人碰撞的过程中却逐渐地失去了自身的独特品格而走向生活化、审美化。这一变化当然与中国文化土壤强大的化解力有关,但是从禅宗发展的内在理路上看,又有着必然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禅宗的诠释方式入手来探讨禅宗的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文化传统轻视“日常生活”不同,中国文化传统非常重视“日常生活”的价值,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类似基督那样的宗教偶像.中国文化中人的核心价值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和审美化,一直是传统士人身体力行的传统.论文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士人“日常生活”在几个形态及前后的承继,以求在文化艺术史视域中把握这一重要士人传统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作为一种宗教,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有1300年左右的时间,并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包摄着信仰体系、社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极其广泛的内容。伊斯兰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公…  相似文献   

19.
保定周边"八景"现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景”为题进行诗歌创作,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八景诗》是士人对出生地或寄居地心理认同基础上的宣传和推介,有浓郁的乡土意识和极强的功利性,为游历提供旅游线索和游览路线,对地域旅游的文化资源建设有重要意义。保定周边的《八景诗》创作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