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涂尔干的这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对教育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存在误区。并提出确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充分考虑本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灵活性、时代性与本土性特点,应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要求,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在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在选择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在整体上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教育社会学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作为法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和布迪厄,都把教育作为其社会学重要研究对象。在对大学特征的认识上,涂尔干主要认为大学是理性和反思的场所,而布迪厄则认为大学是分类与区隔的场所。涂尔干与布迪厄对大学特征的不同理解源于,涂尔干侧重于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而布迪厄侧重于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再生产。通过对涂尔干与布迪厄大学特征思想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大学特征的认识,促进对我国大学理性和自主精神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领域,引发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视角。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涂尔干期望从教育借力来重构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由此建构了他充满社会关怀的教育观。本文梳理了涂尔干教育定义的建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涂尔干教育观的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马克·布洛赫在其历史研究中运用了很多涂尔干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范畴,《封建社会》是其方法论的典范。涂尔干的方法是有实证主义倾向的,但布洛赫保持了作为历史学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只是用涂尔干的方法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6.
董泽芳、胡春光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纵观教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其说是人们探寻从社会学视野解释教育现象的过程,不如说是在研究方法论上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受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方法论上长期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鼻祖涂尔干转变人为构想理想教育的理论思维方式,强调教育体系的实在性,主张从历史的痕迹中去考察教育体系的根基,从历史上不同时期教育的共性中推论出教育的定义,突出了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式引入了教育学领域:以社会事实即"物"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现象中去探寻一切因果关系,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遵循客观性与外在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教育情感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来发现学校教育中的情感现象与问题,阐释学校教育中的情感与宏观、中观和微观社会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找寻学校教育中的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解决的社会策略.其研究内容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探讨.教育情感社会学拓展了教育社会学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空间,凸显学校教育中的情感及情感教育教学问题的社会性根源.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时代产物.虽然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但我们却从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发现了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分别阐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线索和三大学科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基于释义学提出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最后概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之关系的角度,侧重研究主题、研究旨趣和研究范式对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进行了探讨。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三个特征:研究主题:追随、反映社会变迁及教育变革;研究旨趣: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范式:由过去的二元对立走向现在的整合。全面深入地认识当代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有助于创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学派。  相似文献   

11.
马克·布洛赫在其历史研究中运用了很多涂尔干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范畴,《封建社会》是其方法论的典范。涂尔干的方法是有实证主义倾向的,但布洛赫保持了作为历史学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只是用涂尔干的方法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出发,将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然后从社会科学的高度来阐述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系列二律背反:事实-价值判断,演绎-解释模式,定量-定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时代产物。虽然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但我们却从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发现了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分别阐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线索和三大学科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基于释义学提出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最后概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研究教育现象的基本范畴,有人为抽象方法论和自然生成方法论两种基本的类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人为抽象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范畴具有认识起点科学、认识过程合理、认识步骤明晰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论对教育现象的范畴进行研究发现,教育现象由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基本范畴组成。应用四个范畴的应然逻辑,可以建构以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为基本范畴的新教育学逻辑体系,也可以厘清教育改革的思路。另外,可以从社会活动、社会体制、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四个范畴来认识整个社会现象,也可以按这四大范畴的应然逻辑所体现的思路来推进整个社会的改革,还可以从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四个范畴去认识相关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从而建构这些学科的学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境遇并不乐观,其受困于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难以获得其在社会学中那样尊崇的地位。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其作为"事实学科"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这门学科的价值,而作为"规范学科"则可能被其他学科所湮没。要确保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建构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理论,实证主义显然是我们所不能弃守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综合——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方法论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社会学方法论一直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规范性研究与证验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和谐论取向与冲突论取向、演绎性模式与解释性模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多方面的二元对立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教育社会学方法论正走向多元综合,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只有以多元综合的方法论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基础和学科依托,有重要意义。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学科基础,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了外部学科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活动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经历了社会学知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分支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开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涂尔干是卓越的社会学家和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在他的教育观中,特别强调社会道德教育和教育社会化,这一主体思想贯穿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针对大学生的现状,借鉴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对强化社会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社会学方法论领域长期存在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综合的社会学方法论.布尔迪认为社会学应以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利用"(场域)而把握"两头"(社会和个人).这种引入关系主义的研究方法,克服了由实在(社会和个人)取向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社会学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布尔迪厄这一社会学方法论如今已成为人文社会领域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方法论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由来与含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是教育社学会的两种不同研究方式与途径。这两种研究方式与途径的差隔,从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看,自从康德以来一直困扰着学术领域。虽然许多学者力图求取二者统合的途径,但未能成功,以致于将教育社会学看作是“连字符科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的机械结合),或将教育社会学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其结果在多数场合忽略了教育现象的严密的概念构成。我们讨论规范性研究与证验性研究这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