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与学生,明晰二者的角色是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与角色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其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范畴,师生角色关系的涵义从哲学层面讲不外乎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其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其三,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不难看出,这三种情况都没有摆脱主体与客体之间认识关系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从讲台的"消失",反映了教师、学生角色的改变,说明教育的重心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教师角色的定位会随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不同。国内实施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优势和弊端。现在很多学者和教师考虑到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性,提出教师的作用不可完全偏废,需要有更明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理念。文章吸纳前人的成果,提出一个融汇多种理论,按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的"核心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艺术性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界争论颇多的问题。因为,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活动。它的效率如何,不仅与教师的工作有关,而且与学生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恰当,他们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后者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当何种角色呢? 从属附庸?以赫尔巴特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把教师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强  相似文献   

5.
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已持续很久,从上个世纪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而进行的关于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争论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争论的持久性更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正确理解,有助于揭示教育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文章首先介绍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研究现有的主要观点,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接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方法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指出主客体在关系中生成也应在关系中把握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寻求"确定性"是人们对某种客观状态在主观上的理解与阐释。教师对自身角色"确定性"的寻求,是为了求得教育之真、教学之理。这种"真"或"理"代表着一种终极价值追求,为教师提供引导、启迪思想的养料,让职业生涯和个人生命更加有意义。所以说,寻求自身角色的"确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养途径的经验,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寻求自身角色的"确定性",离不开对真善美的寻求。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崇高  相似文献   

7.
<正>一、"角色效应"法概述1."角色效应"法的含义"角色效应"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方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当一定的角色,使其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2."角色效应"法的形成基础"角色效应"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即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哲学的观点审视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它应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生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焦点是针对传统教学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外因轻内因,重模仿轻创造"的不足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是个重大课题,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一、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知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10.
刘煜 《甘肃教育》2014,(17):71-71
正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全面深入实施,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政策的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向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多种媒体支持的开放教育模式转变。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1.时代发展呼唤教师角色转变。一方面,学生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无限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才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本文通过引入"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这二个概念,论述转变教师角色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许成南 《成才之路》2009,(15):50-51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与“讲授——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针锋相对,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道理很简单,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练,当然要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从“听说法”到“交际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师生的角色。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听说法”教师是主导,是操练的指挥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指示、命令,是被训练者。在“交际法”的原则下,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角色转换”的作用.安排、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角色,必须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教师个人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本文分析新加坡各理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以教师个人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两个问题作为出发点,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建议,以支持和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开展。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原有的不适应的角色成分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与信息化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角色,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管理学生到为学生服务,从灌输知识以激发兴趣、传授能力,最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发展者。  相似文献   

15.
万忠 《教育与职业》2012,(35):104-105
众所周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文章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概念入手,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探索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角色体验"学习是众多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坚持以模拟教学为载体,以教学专题为内容,让学生转换为"教师角色"走上讲台,体验真实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获得与教学实践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当人们不断回顾反省传统教学的同时,对于如何定位师生角色及这二者间关系的思考和讨论也在进行着。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师和学生,只有明晰此二者的角色问题,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展开,教育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传统的师生观点始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模式都是在区分教师与学生谁是主体。这样一来,无论是在那一种观点中,总有一方成为被动接受者,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该有的互动交流。教学中"对话"理念的引入,使得师生角色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从传统的"教学三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教师不再仅仅是教育者,同时还应担负起研究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各项教育工作的中心,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服务系统,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方式,低价位的学习支持服务,转变角色,教师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但其责任和作用并未减轻,在传授人类知识和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大学教师是关键角色。因此,本文基于适应性的组织管理模型,建议高校从组织结构、教育管理机制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以帮助大学教师适应"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所带来的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