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基础,聚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场域中资本属性、主体互动、惯习培养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以中南大学“五场协同”创新实践为例,从课程场域、项目场域、平台场域、竞赛场域、交叉创新场域出发,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介绍了取得的实践成效,试图为研究生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个分析和诠释的新视角,并为新时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博士生研究场域作为兼具“学术规训”与“知识探究”功能的场所,是专业社会化普遍规律与学科文化差异特征相互交织的产物。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与韦伯理想类型法,对书斋、实验室、田野与数字网络四大研究场域进行多案例考察。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场域因空间形态的差异,直接规定了博士生关系网络联结、研究惯习形成、文化资本积累与角色身份建构的性质与进程。基于此,研究建构出一个类型学整合框架,并提倡在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把研究场域作为方法”,重新认识到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是联结制度规则与主体行动的成长叙事。  相似文献   

3.
"场"是布尔迪厄理论起核心组织作用的概念。他把整个社会世界解释为诸多场域的集合。一个场域可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这一概念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学领域,学校教育系统也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组织制度等所相互构成的关系所塑造的独立社会空间,其内部同样充斥着矛盾、冲突与压迫。因此,可以说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场域"。  相似文献   

4.
从场域理论视角来看,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社会世界的侵蚀损害了学术场域的独立性;学术场域结构,尤其是学术体制异化带来的压力成为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重要推力;研究生策略性地选择学术失范来规避学术场域斗争的彻底失败。要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就要确保学术场域的独立性;重新评估学术体制和规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引导研究生群体养成良好的学术惯习。  相似文献   

5.
场域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空间,个体在场域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数量;资本扩张和权力的最大化获取离不开个体对情境、资源、策略的清晰认知和理性选择。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探讨“考研热”下存在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及其成因,并指出国家、高校和考研学子等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期引导学子理性考研,推动构建考研场域的良好生态环境,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导师与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场域最主要的行动者,其科研协作联结着研究生教学场域、科研场域和实践场域。基于场域理论,结合案例样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导师与研究生科研协作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定量刻画并厘清其内在的逻辑机理,探讨导师与研究生科研协作的具体实施路径。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就科研协作中导学主体的转换与塑造、导学互动与关系韧性、科研惯习培养与自主创新的联系以及科研协作资本及制度的张力与弹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学校场域阐释 国际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实践与反思》中指出,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是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场域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逻辑和必然性”,即“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它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存在着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它们之间的不断“博弈”使场域充满活力^[1]。  相似文献   

8.
"学生生命场域"是指在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中介,以学生生命自由张扬与完满发展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学生生命场域作为教育场域的子场域,具有区别于其他场域、其他视角的特征,即社会性、相对客观性、角色多样性、主体间性以及对话性。同时,学生生命场域不仅是一种本体论的承诺,更是一种研究视角,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场域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参与者,它整个活动主要是围绕以知识的传承、传播、生产与消费,以及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关系而展开的,教育场域研究日益具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文章探寻了教育场域的涵义、现状与特征,阐述了教育场域的思想基础,分析了教育场域的嬗变,得出教育场域的变革方向:回归教育的原点和一般意义上对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校场域中的“规则”打造——一种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维娜 《学科教育》2002,(9):6-12,39
在对教育生活实践的关注中,人们常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教育现象,这些现象看似与教学本身有所游离,但实则却关系密切。甚至,对这些教育现象的关注,可能导致对某些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颠覆。章以其独特的社会学视角,试图关注与阐释的是,学生在开始置于学校场域的“此时此刻”,场域以及场域中的人如何借助分班技术、学号编码、仪式活动以及办公室与教室的双重领域打造入“场”规则,并且在这种打造中如何制造出诸多弱势群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场域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布尔迪厄“场域”的视角看,20世纪我国比较教育话语场的自主形构过程包括比较教育话语场确立过程中特定话语规则的形成、话语流通机制与生产者再生产机制的产生以及话语场发展过程中场域内部行动者的互动策略与场域外部影响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13.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构建为当前文学的解读提供了更多思路和灵感。作为人类社会学的重要范畴,“场域”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同时还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诸多与其相关联的因素,是各种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置身于多种“场域”之中,在遭受一系列命运重创和他人的嘲讽、排挤之后,在“祝福”的氛围中悲惨地死去,成为一个时代妇女悲剧的象征。以此为出发点,在“场域”视域下探讨悲剧的设置、推动和达成,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教学的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场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这一重要范畴,并把它作为分析工具广泛运用于他的社会学研究中。本文对这一范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梳理与辨析,并在此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教育场域”这一重要视角的涵义、特征及其意义,同时对教育场域的有限性作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又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抓手,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教育,而应将“互联网+”作为整体场域持续赋能教育变革。文章从技术场域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提炼出“互联网+”技术场域具有网络泛在化、服务即时化等六大特征及与此相对应的供给社会化、服务个性化等“互联网+教育”六大特征,同时对当前符合“互联网+教育”特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加快技术赋能、变革教育方式、探索供给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数字素养五大维度建构“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以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以某教学型大学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揭示跨学科硕士生在学科场域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并发掘其背后成因机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跨学科硕士生在学科场域中由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积累的劣势地位,因而导致该群体处于学科场域的边缘位置。指出加强场外储备、强化入场遴选、优化场内文化资本积累方式、增强场域吸引力和行动者的自我反思是改善跨学科硕士生场域位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本质上是相关主体所处的各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再生产的空间场所。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实质上就是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各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千差万别的惯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发挥场域内相关主体的整体功效之外,关键在于场域与大学生既有的惯习间要形成一种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北京市“开放辅导”三年多的“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历程,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其在线教育场域的生成、边界松动、重构扩容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和启示如下:(1)价值共识是“互联网+教育治理”顺利开展的观念性基础;(2)追求教育子场域自治是“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进方向;(3)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是解决“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矛盾的关键;(4)教育治理主体行为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场域”演进的内生动力;(5)优化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场域中的心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学倡导从“场域”的视角探讨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建构心理教育场域的基本策略:注重营造心理教育氛围;健全心理教育运行机制;心理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心理教育向多学科开放。  相似文献   

20.
认为实践理性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生专业性的根本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实践教学是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实践理性的最重要环节,但是在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现存问题,借鉴美国学者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建构了一种理论与实践交互影响的“三段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经过教学模拟与演练、教学观摩与实训、教学反思与建构三个阶段,促进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实践理性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